走出校园的师德 为何遭遇围观

来源:金羊网 作者:阅尽 发表时间:2018-01-16 09:35

□阅 尽

近日师德话题成为网上舆论热点,但点燃此话题的“导火索”并不在校园而在校外。

报载,上海市中学教师廖某在评审高级职称时受到舆论围观,盖因其2015年曾打伤医生,申报高级教师资格饱受非议。而合肥一小学教师“扒车门”阻挡高铁一事,更是轰动一时,教育部门迅速对其作出停职检查的处分。但涉事教师却质疑该决定,认为自己教学没有过错,为何被停职。

其实,那位殴打医生的教师受到舆论“特殊关照”已非首次。2016年在其申请落户上海时,就遭公众质疑,这也令其落户之事泡汤。

两位教师的行为,虽都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但毕竟非“职业行为”,而是校园之外的社会人行为。但他们都受到个人师德的诟责,甚而受到“体制处分”。由此亦引发争议:教师校园之外的行为是否应受师德的束缚?舆论对教师行为处处用师德约束,是否过于苛刻,或像有些人所说是“道德暴力”?

而争议的另一层含意是,社会在职业道德的要求方面为何独对教师“从严从紧”?“扒车门”也好,打医生也罢,假如肇事者不是教师,而是普通人所为,舆论会否对此穷追不舍?

但争议归争议,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却不容回避亦不可否认。不论时势如何演变,中华民族对教师职业的崇高定位并未根本性动摇。在民间,至今各行各业仍将传授手艺技能者称为师父。学高为师,师者为父;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类似格言,足见对“师”的崇尚、敬重。而广为传颂的《师说》一文中,亦将“师”的职责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首,这道既有知识技能之道,更有做人之道。道之传承者,自身却道德水准低下、瑕疵诸多,这是国人无法接受的。

确实,无论作为职业教师还是社会人,中国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许高过任何职业。与其说这是教师的“道德枷锁”,不如说这正是教师的尊严与自豪。正因此,人们一谈起师生之谊、师生之情,内心深处总是泛起最美好而温馨的记忆。所以,无论在校园还是社会,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也总受到舆论的“特殊关照”。

师德遭遇的这种“特殊待遇”对每位入职者其实也是提醒。尽管现今官方有关师德的规定主要限于校园,但社会对师德的监督与要求却无处不在。教师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亦映照于社会。虽说金无足赤,教师并非圣人,但只要其步入教师行列,就注定了其“示范者”和人生引路人的角色。但恰恰是近年一些教师在社会做出的出格行为,让人们忧虑,招致舆论抨击也是必然。

其实,教师职业被社会赋予道德高地,古今如此,中外亦多类似。而且,国外对师德的要求往往更为细微,规范亦更为具体。一旦教师违反,便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所以,撇开网上一些过于情绪化的吐槽不论,舆论对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特殊要求”或“苛求”,确有其合理性,它反映出人们对职业伦理混乱、规则失序现状予以矫正的渴望。这理应为教育界或从业者所警惕。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编辑:alan
数字报

走出校园的师德 为何遭遇围观

金羊网  作者:阅尽  2018-01-16

□阅 尽

近日师德话题成为网上舆论热点,但点燃此话题的“导火索”并不在校园而在校外。

报载,上海市中学教师廖某在评审高级职称时受到舆论围观,盖因其2015年曾打伤医生,申报高级教师资格饱受非议。而合肥一小学教师“扒车门”阻挡高铁一事,更是轰动一时,教育部门迅速对其作出停职检查的处分。但涉事教师却质疑该决定,认为自己教学没有过错,为何被停职。

其实,那位殴打医生的教师受到舆论“特殊关照”已非首次。2016年在其申请落户上海时,就遭公众质疑,这也令其落户之事泡汤。

两位教师的行为,虽都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但毕竟非“职业行为”,而是校园之外的社会人行为。但他们都受到个人师德的诟责,甚而受到“体制处分”。由此亦引发争议:教师校园之外的行为是否应受师德的束缚?舆论对教师行为处处用师德约束,是否过于苛刻,或像有些人所说是“道德暴力”?

而争议的另一层含意是,社会在职业道德的要求方面为何独对教师“从严从紧”?“扒车门”也好,打医生也罢,假如肇事者不是教师,而是普通人所为,舆论会否对此穷追不舍?

但争议归争议,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却不容回避亦不可否认。不论时势如何演变,中华民族对教师职业的崇高定位并未根本性动摇。在民间,至今各行各业仍将传授手艺技能者称为师父。学高为师,师者为父;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类似格言,足见对“师”的崇尚、敬重。而广为传颂的《师说》一文中,亦将“师”的职责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首,这道既有知识技能之道,更有做人之道。道之传承者,自身却道德水准低下、瑕疵诸多,这是国人无法接受的。

确实,无论作为职业教师还是社会人,中国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许高过任何职业。与其说这是教师的“道德枷锁”,不如说这正是教师的尊严与自豪。正因此,人们一谈起师生之谊、师生之情,内心深处总是泛起最美好而温馨的记忆。所以,无论在校园还是社会,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也总受到舆论的“特殊关照”。

师德遭遇的这种“特殊待遇”对每位入职者其实也是提醒。尽管现今官方有关师德的规定主要限于校园,但社会对师德的监督与要求却无处不在。教师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亦映照于社会。虽说金无足赤,教师并非圣人,但只要其步入教师行列,就注定了其“示范者”和人生引路人的角色。但恰恰是近年一些教师在社会做出的出格行为,让人们忧虑,招致舆论抨击也是必然。

其实,教师职业被社会赋予道德高地,古今如此,中外亦多类似。而且,国外对师德的要求往往更为细微,规范亦更为具体。一旦教师违反,便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所以,撇开网上一些过于情绪化的吐槽不论,舆论对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特殊要求”或“苛求”,确有其合理性,它反映出人们对职业伦理混乱、规则失序现状予以矫正的渴望。这理应为教育界或从业者所警惕。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