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未来的城市定位要怎样才能实现
□彭澎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即日起公示征求意见,可以说这是在对以往各种城市定位的探索基础上,有了更高的目标,当然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草案提出了广州市发展的目标愿景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美丽宜居花城”应该是多年来的基本诉求。“活力全球城市”则是近年的新提法。全球城市必然是“世界级一线城市”,广州在世界城市中的排名由1999年的107位上升到2016年的40位,应该说速度飞快,差不多平均每年上升4位。即使按这个速度的一半上升,到2035年可能会接近前10位。当然,越靠近前10位,上升速度会放慢,这也与广州在各方面的不断加码努力分不开。如果说,“全球城市”是目标,保持“活力”就是上升的动力。
支撑广州“全球城市”定位的分支定位包括“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等。如果这些分支定位都实现了,那么“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也将会实现。这其中,一些路径式定位是实现上述总体定位和分支定位的路线图,这主要有多层次的区域协同发展,大约有七个层次:与港澳全面深度合作;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创新合作;与环珠江口重点地区的协作;高铁经济带与西江-珠江经济带的拓展。这些分支定位和发展路径又由航空、航运、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来引领。
草案对已有的这些定位进行了梳理,但相互关系和层次递进仍不是很明确,当然更重要的是各政府部门要有相应的实施措施。
另一方面,支撑广州“全球城市”定位的是三个阶段的时间表:2020年实现“美丽宜居花城”目标;2035年实现“活力全球城市”目标;2050年全面建成引领型全球城市,全面实现“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目标。从草案来看,前两个阶段是规划目标,后一个阶段是展望目标,是前两个目标实现后的完善和提高。
按照这个定位目标,广州应该全面地接近世界前10位城市排名。显然,必须在对世界前10位城市全面对标的基础上,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要求更加努力拼搏。
相对来说,更具操作性的是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控制。到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2000万左右,也就是比2016年的1400万增加600万左右,即平均每年增加30万左右,与近10年每年增加35万左右差不多,但最近超过50万的增速要有所控制才行。可是,用地规模要求在2020年后新增建设用地逐步递减,这似乎与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不符。可能的后果是用地更趋紧张,地价与房价继续上涨。
另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是“一江两岸三带”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这是真正落地的规划,对美丽、宜居、花城、活力等概念定位有着直接的影响。草案提出依托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珠江创新带,其实更加要明确哪些是可以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核心创新平台、创新节点和价值创新园区。在这方面,似乎引进或对接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则琶洲互联网集聚区、生物岛、知识城、科学城、国际创新城(思科智慧城)、富士康生态园区、南沙自由贸易港等可能是主要平台。而且,联手深圳、东莞把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为“中国硅谷”可能是最为可取的方向。
最后,美丽乡村、生态廊道、公园与游憩体系、河涌水系、通风廊道、珠江景观带、城市公共空间、名城保护、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等都是宜居、活力的体现。要特别注意的是,美丽是以干净为前提的,没有净化的美化是不能持续的。无论是水、空气,还是城市容貌,干净整洁仍是第一追求,而安居乐业是民众的基本目标。
(作者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