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如何才成一味“良药”?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吴江 发表时间:2018-04-23 08:15

□吴江

抗癌药零关税的消息,已经让人振奋不已,又一大利好消息被确定!国家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加快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线上服务。允许医疗机构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等互联网医疗服务。(4月22日中国经营报)

“互联网+医疗”,尽管一直以来不乏尝试与探路者,但由国家明确提出,甚至用到了“加快”的字样,还是首次。医疗健康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看来无需久等。

事实上,“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医疗健康服务的互联网化,所能带来的服务创新与效率提升,一直以来不乏想象空间,“互联网+医疗”,能否在医疗领域催生出“滴滴医生”、“共享医院”之类的超级应用,令人期待。

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患者有需求,先向万能的网络寻求答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资本市场也早已相中了网络医疗这一块,在网络问诊平台,移动医疗APP上投下重金,如何让医生和医疗服务上网,实现医疗问诊的网络化与移动化,更是市场和资本追逐的下一块医疗“蛋糕”。

不仅国内如此,根据美国一项对全国超过3000人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网络获得健康信息已经成了美国人获取健康信息途径的一部分。不难看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求诊的趋势恐怕已不可逆转。

目前,医疗领域的关键矛盾是有限的医疗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而在医疗资源很难短期内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尽可能提升效率,就是重中之重,而“互联网+”在这方面恰恰有着天生优势。

通过名医上网与互联网初诊,有望释放专业医生宝贵的零碎时间,同时也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医生的收入,患者也免去了往返医院的折腾,得到了更便利的服务。即便是一些需要化验、入院的诊断和医疗服务,也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医疗服务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让患者就近化验,就近入院;甚至还有望通过资源整合,将医疗服务人员与医疗机构,病房设备之间的固化关联解构,从现有的硬雇佣转为松散型的软合作,让医疗服务与资源更贴近患者,实现医患供需更优化对接。

当然,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即便是医疗服务领域的内部也不乏争议。尽管网络就诊,具有不用排队挂号,省钱省力;可同时咨询多地专家;可匿名等诸多便利,但也有医疗专家并不认同互联网医疗,他们认为在网上问诊极有可能因为患者对自身症状描述不全面或描述有误,而导致误诊,耽误治疗时机。

不仅如此,互联网医疗的医生资质认证也难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些患者因轻信所谓“网络医生”而致上当受骗的,也不在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医疗”究竟该怎么加,网上“滴滴”一个医生,究竟靠不靠谱,医患在网线两头的问诊模式,又是否得当,风险几何,的确需要慎重,对其监管力度自然也需强于当下的互联网共享经济。

即便“互联网医疗”乱象频仍,我们从中需要反思的恐怕正是“互联网+医疗”正规军的缺席。可以设想,除了“互联网医疗”缺乏必要的监管与认证,网络医疗信息本身的良莠不齐之外,正规医疗机构与专业医生在“互联网+”这事儿上的滞后与慢节奏,又何尝不是将网络这一便捷的医患沟通与对接渠道拱手相让呢?

基于此,“互联网+医疗”,让正规的医疗服务和资深医生成为“互联网医疗”的主体,占据患者“网络寻医”的入口,从而形成“良医驱逐劣医”的良性机制,或许更应成为对“互联网+医疗”最紧迫的现实期待。

(作者是医疗界人士)

编辑:alan
数字报

“互联网+医疗”如何才成一味“良药”?

金羊网  作者:吴江  2018-04-23

□吴江

抗癌药零关税的消息,已经让人振奋不已,又一大利好消息被确定!国家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加快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线上服务。允许医疗机构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等互联网医疗服务。(4月22日中国经营报)

“互联网+医疗”,尽管一直以来不乏尝试与探路者,但由国家明确提出,甚至用到了“加快”的字样,还是首次。医疗健康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看来无需久等。

事实上,“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医疗健康服务的互联网化,所能带来的服务创新与效率提升,一直以来不乏想象空间,“互联网+医疗”,能否在医疗领域催生出“滴滴医生”、“共享医院”之类的超级应用,令人期待。

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患者有需求,先向万能的网络寻求答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资本市场也早已相中了网络医疗这一块,在网络问诊平台,移动医疗APP上投下重金,如何让医生和医疗服务上网,实现医疗问诊的网络化与移动化,更是市场和资本追逐的下一块医疗“蛋糕”。

不仅国内如此,根据美国一项对全国超过3000人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网络获得健康信息已经成了美国人获取健康信息途径的一部分。不难看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求诊的趋势恐怕已不可逆转。

目前,医疗领域的关键矛盾是有限的医疗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而在医疗资源很难短期内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尽可能提升效率,就是重中之重,而“互联网+”在这方面恰恰有着天生优势。

通过名医上网与互联网初诊,有望释放专业医生宝贵的零碎时间,同时也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医生的收入,患者也免去了往返医院的折腾,得到了更便利的服务。即便是一些需要化验、入院的诊断和医疗服务,也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医疗服务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让患者就近化验,就近入院;甚至还有望通过资源整合,将医疗服务人员与医疗机构,病房设备之间的固化关联解构,从现有的硬雇佣转为松散型的软合作,让医疗服务与资源更贴近患者,实现医患供需更优化对接。

当然,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即便是医疗服务领域的内部也不乏争议。尽管网络就诊,具有不用排队挂号,省钱省力;可同时咨询多地专家;可匿名等诸多便利,但也有医疗专家并不认同互联网医疗,他们认为在网上问诊极有可能因为患者对自身症状描述不全面或描述有误,而导致误诊,耽误治疗时机。

不仅如此,互联网医疗的医生资质认证也难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些患者因轻信所谓“网络医生”而致上当受骗的,也不在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医疗”究竟该怎么加,网上“滴滴”一个医生,究竟靠不靠谱,医患在网线两头的问诊模式,又是否得当,风险几何,的确需要慎重,对其监管力度自然也需强于当下的互联网共享经济。

即便“互联网医疗”乱象频仍,我们从中需要反思的恐怕正是“互联网+医疗”正规军的缺席。可以设想,除了“互联网医疗”缺乏必要的监管与认证,网络医疗信息本身的良莠不齐之外,正规医疗机构与专业医生在“互联网+”这事儿上的滞后与慢节奏,又何尝不是将网络这一便捷的医患沟通与对接渠道拱手相让呢?

基于此,“互联网+医疗”,让正规的医疗服务和资深医生成为“互联网医疗”的主体,占据患者“网络寻医”的入口,从而形成“良医驱逐劣医”的良性机制,或许更应成为对“互联网+医疗”最紧迫的现实期待。

(作者是医疗界人士)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