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披着“微信群马甲”的形式主义
□阅尽
再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旦成了形式主义的马甲,照样会变成害人的“坑”。新华每日电讯日前报道了一位基层干部的苦恼,称其已沦为“微信工作群奴”:五花八门的工作群多达十几个,每个群不仅每天要“报到”,还要传报相关资料。他的一位副手搭档,每次出门都要带5部工作手机,里面是各部门不同的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须24小时开机……
见此情景,真是打心底里同情这位基层干部。且不说整天拎着那么沉的手机“工作包”走村访户的劳累,单是保管好这么多手机不丢,还要分清哪部手机对口何部门,已属不易。而再看看每天忙碌的内容,则又让人哭笑不得——“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去和他合个影,然后再找手机信号、找GPS信号,因为要手机扶贫APP签到,上传帮扶日志和照片。这叫:工作留痕。”
好个“工作留痕”!坐在办公室,开个会,办件事,一一记录在案,容易!但这是在乡下荒野之地,甚至没有无线通讯信号,也要机械照搬程序,这就非一般的走形式,而简直是“坑人”了。基层干部整天为这些事拖累,哪还有精力去干实事?更何况,这让被帮扶的农民兄弟怎么看?公家人下乡扶贫不做实事,尽弄些花架子,还搭上咱老农当陪衬,这唱的是哪一出啊?!
网络时代,借助微信群等现代通讯工具,实现远程化办公,这并没有错。在网格化管理的背景下,强化实时实地监控,让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具说服力,出发点也不坏,但关键是不能脱离实际,若不论何时何地都生搬硬套走形式,就沦为做秀和表演。这一点,也最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所不满。
显然,基层干部“吐槽”的“微信工作群奴”现象,并非孤例。这一报道不仅引发广泛关注,而且,网络跟帖讨论异常热烈。有人列举身边的形式主义:上面来检查,提前一星期打招呼,然后像完成作业一样去应对!微信群里热热闹闹,但其实,从中哪里看得到真实的一面?
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微信工作群”并无原罪,而且,作为新型办公工具,它原本有利于上情下达,有利于基层与机关的沟通,但为何现代办公工具却沦为形式主义的“马甲”?让基层干部为了各种APP、为了应付“实时数据”而疲于奔波?更重要的是,近年中央三令五申,加强作风建设,要求深入实际,力戒形式主义,但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总会改头换面,依然我行我素?
当然,基层的形式主义根子还在上边,在各机关。形式主义的背后是官僚主义,只图管理方便,本末倒置,“工作落实”只存于表面化,程式化,而不求实效。其最终结果是,现代化的办公工具,不但没有真正提高效率,反倒成为捆绑基层干部手脚的缧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