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透过出行方式之变看中国高铁崛起
日前,来自各大媒体报道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出行方式的变化,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网约车……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居民出行方式发生的巨大进步,折射出了交通强国的自信与实力。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综合水平也代表了一个地区、国家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砥砺奋进,以实干实绩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我们拥有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铁路系统,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四个半小时;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长的高铁网,2.2万公里的中国高铁,总里程超过第2至第10位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在中国最繁忙的车站,平均84秒就有一趟高铁驶过……
翻开中国铁路发展的这本厚厚的履历,“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如今,大多数“绿皮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绿皮车”以廉价、低速、站站停等特点依然深受百姓喜爱,成了很多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利器”,也成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铁路发展的“活化石”。中国铁路经历了6次大提速,大量老式的“绿皮车”已被漂亮、舒适的空调车所取代。尽管“绿皮车”已经光荣的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抹不去上个世纪那代人的记忆和情怀。
随着高铁不断提速,中国已经迈入时速两三百公里的高速交通时代。有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一票难求”成为此后每年春运的焦点。2018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约为30亿人次。这意味着,40年间,中国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显然,速度和运力提升的背后,实则是中国铁路装备技术的迅速提升。
我们知道,高速铁路技术起步于西方,兴盛于日本,大规模发展在欧洲。中国高铁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道路上诞生的,并成功地从追赶者“蜕变”成为引领者,这一成就举世瞩目,而这也是中国高铁科技创新的成果。如今,中国高铁已俨然成为一张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由“和谐号”到“复兴号”,不仅是速度、外观的改变,更是科技强国的外在体现,承载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强国梦”和承载了150年来无数铁路人精益求精的“兴路强国”的中国梦。如今,风驰电掣的高铁,让“双城记”成为城市化生活常态;星罗棋布的高铁,让“一日达”成为物联万物时代的现实愿景。每天早上八点,在中国的版图上,1700多列高铁正在穿梭,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不断扩大的高铁版图,为我们串连起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让“高铁幸福”便利了更多民众。
经济欲发展,交通必为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高铁经济”也成为了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高铁改变的不仅是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更为区域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机遇。笔者认为,铁路部门应以改革开放40年为契机,加速推进“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建设步伐,铁路人更要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稳扎稳打,共同推进新时代铁路发展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再创新辉煌。(金羊网文/杨永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