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中“善意提醒”的套路不可不防
□阅尽
微信朋友圈如今成了最热闹的社交场,只要打开手机,各种消息、传言、“真人秀”等,就如潮水般涌来。在这纷乱的信息流中,有种“善意提醒”的帖子格外引人注目:“XX别再吃了,有毒”;“柠檬水能杀癌细胞”;“少盐有时真能致命”;“某某地铁站被淹,千万别去”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类似“善意提醒”还常打着某某专家、教授的旗号,一副不容置疑的权威面孔。发帖者言辞恳切,满是对“圈中人”的关爱体贴,而且,不少还会敦促你务必转发,似乎转得越多,就能救更多人。有的甚至不无胁迫口吻,好像不转发,良心、道德就会受到谴责。
看到这种帖子,转还是不转?
有的人就信了“转发十人,至少救一命”,或“动动手指,做件善事”,转发到另个群中。更多的人,恐怕心里就如面对一盘叮满苍蝇的菜——这其中,不仅有被人挟持做事的不情愿,更有明明觉出其中的乖谬,却又碍于熟人情面的无奈。
因为是朋友圈的“熟人社会”,这种包装着体贴、提醒的帖子,多多少少携带着熟人间的信任。于是,对那些无法验证的信息,特别是突发信息,许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随手便转发了出去。结果是,一些原本没影的事,或者几年前的事,又传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这些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其实许多是营销“套路”——有的是微信公号为扩大影响,或骗取流量分成,编造出看似新颖、奇绝、反常规等的“科普”文章,以博眼球;有的所谓“养生帖”则是广告载体,“温馨提示”背后是蒙人的诱饵,让人稀里糊涂上钩;也不乏恶作剧的炫耀,在“科学揭秘”旗号下,移花接木弄出些混淆视听的“有图有真相”。
类似帖子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泛滥,看似“无伤大雅”,其实却似另类精神毒品,让鉴赏与警惕性低者中招,轻者闹出笑话,重者波及亲情关系。一些为父母者不仅自己深信不疑,更以此“提醒”教育子女,结果搞得双方不愉快。进而言之,其对社会诚信亦是潜移默化的侵害。
面对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潮,生活其中的“圈中人”理当保持独立的思考,不盲信不盲从。微信圈中的每个人实际都是“传媒人”,是手握话筒的主播,你的每一次“发言”已非自己家中的信口开河,而需负起信息传播者的责任。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治理,如何构筑信息社会的伦理与规则,激浊扬清,剔除滋生谣言与传播的土壤,亦是不可回避之事。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