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下降亦是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信号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昌俊 发表时间:2018-08-13 09:45

民政部日前发布《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公布了2017年我国儿童福利和收养登记、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社会信息。其中,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 .1万对,比上年下降7.0%;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比上年增长5 .2%。

我国结婚率下降,并非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势头,而是自2014年开始就呈现出连续的下降趋势。并且数据显示,这种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还将延续。

从社会角度,结婚率下降,离婚率提升,都应该辩证看待——首先,必须承认,它的出现其实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副产品。比如,女性地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人均收入的增加,都会让晚婚甚至不婚,以及离婚的社会包容度提高,婚姻不再是人的唯一选择。这一点已经被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在我国,一般也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普遍更低。由此可见,结婚率下降,离婚率提升,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必然性,不必过于担心。

但结婚率的持续下降,它所带来的影响,又必须引起正视。最直接的一点是,结婚率下降,也意味着社会生育率会相应降低。而这一点,在我国也已经显露出来,两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如果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下来看,社会结婚率、生育率、老龄化程度等,其实都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

事实上,这次《公报》中的多组数据彼此之间都并非孤立。譬如,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自2005年以来快速攀升,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 .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4%。按照国际上的通常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目前已属老龄化国家。而老龄化程度越高,也就意味着社会适婚年龄人口越少,那么结婚率自然也就越低。而结婚率走低,导致社会生育率降低,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社会的老龄化进程。两者可谓是相互作用。

因此,结婚率下降,也应该将之作为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近几年,在应对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方面,由顶层设计到地方其实都已经在行动。比如,生育政策的不断放开,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另外,包括辽宁在内的多地,已经出台政策明确鼓励生二孩。如果在各方的综合政策引导下,社会生育率能够有所提升,不仅能够延缓老龄化的进程,结婚率持续走低的势头或许也能够得到遏制。

在确立公共政策干预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社会生育率、结婚率、老龄化程度的变化,自有其规律,对其内在相关性的认识,以及政策的引导,应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举一个例子,如数据显示,1996年的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6.98‰,相比1987年的23.33‰,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这一下降,在当时似乎并没有给社会带来明显影响。但在20多年后(达到适婚年龄),就真切反馈到了社会结婚率的变化上。因此,无论是对于生育率还是老龄化的公共干预,都有必要早作准备,才能事半功倍。

当结婚率、生育率等数据背后所对应的社会问题和发出的信号,能够被更理性的认识,并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那么,社会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得到更有效的干预。

□朱昌俊

编辑:alan
数字报

结婚率下降亦是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信号

金羊网  作者:朱昌俊  2018-08-13

民政部日前发布《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公布了2017年我国儿童福利和收养登记、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社会信息。其中,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 .1万对,比上年下降7.0%;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比上年增长5 .2%。

我国结婚率下降,并非是一个新近出现的势头,而是自2014年开始就呈现出连续的下降趋势。并且数据显示,这种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还将延续。

从社会角度,结婚率下降,离婚率提升,都应该辩证看待——首先,必须承认,它的出现其实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副产品。比如,女性地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人均收入的增加,都会让晚婚甚至不婚,以及离婚的社会包容度提高,婚姻不再是人的唯一选择。这一点已经被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在我国,一般也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普遍更低。由此可见,结婚率下降,离婚率提升,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必然性,不必过于担心。

但结婚率的持续下降,它所带来的影响,又必须引起正视。最直接的一点是,结婚率下降,也意味着社会生育率会相应降低。而这一点,在我国也已经显露出来,两者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如果置于更大的社会背景下来看,社会结婚率、生育率、老龄化程度等,其实都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

事实上,这次《公报》中的多组数据彼此之间都并非孤立。譬如,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自2005年以来快速攀升,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 .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4%。按照国际上的通常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目前已属老龄化国家。而老龄化程度越高,也就意味着社会适婚年龄人口越少,那么结婚率自然也就越低。而结婚率走低,导致社会生育率降低,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社会的老龄化进程。两者可谓是相互作用。

因此,结婚率下降,也应该将之作为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近几年,在应对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方面,由顶层设计到地方其实都已经在行动。比如,生育政策的不断放开,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另外,包括辽宁在内的多地,已经出台政策明确鼓励生二孩。如果在各方的综合政策引导下,社会生育率能够有所提升,不仅能够延缓老龄化的进程,结婚率持续走低的势头或许也能够得到遏制。

在确立公共政策干预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社会生育率、结婚率、老龄化程度的变化,自有其规律,对其内在相关性的认识,以及政策的引导,应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举一个例子,如数据显示,1996年的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6.98‰,相比1987年的23.33‰,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这一下降,在当时似乎并没有给社会带来明显影响。但在20多年后(达到适婚年龄),就真切反馈到了社会结婚率的变化上。因此,无论是对于生育率还是老龄化的公共干预,都有必要早作准备,才能事半功倍。

当结婚率、生育率等数据背后所对应的社会问题和发出的信号,能够被更理性的认识,并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那么,社会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得到更有效的干预。

□朱昌俊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