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保密到底谁说了算?“密薪制”切莫走火入魔

来源:现代金报 作者:然玉 发表时间:2018-09-27 21:10

  2258cba7f1510a6e4e82_size33_w489_h291.jpg

随着各类社交软件的普及,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自己生活的点滴,其中不乏有人晒出自己或他人的工资单。季某在南京一家公司工作,一天,在一款匿名社交软件上出现了她的工资单。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为她泄露机密,解除了双方的合同。她觉得这个工资单不是自己泄露的,于是将公司告上法庭,索赔工资和赔偿金。近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公布了这一案例。最终,法院认定公司应该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12万余元。(9月26日《现代快报》)

晒工资单被解雇,后果很严重。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涉事公司完全是小题大作、借题发挥。然而,若是梳理此事的来龙去脉,我们或许又会发现,企业一方的做法并非全无道理。要知道,在该公司与员工所签订的《聘用通知》《保密协议》以及内部员工手册中,都明确约定“工资属于高度机密,员工不得泄露”。据此,解聘季某应算是有理有据。可现实却是,法院最终认定公司系非法解除劳动合同。这一结果背后的法理逻辑,无疑耐人寻味。

法院之所以有此判决,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公司一方并无足够的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上述“泄露”行为确系季某本人所为;其二,公司也无法证明所谓员工手册、《保密协议》等经过了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协商的沟通确定。而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只有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企业规章制度,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本案中,法院对涉案公司的相关内部规定不予认可,显然是有道理的。

在类似的劳资纠纷中,企业一方每每都拿内部管理规章说事。而本案的判决则再次强调,制定过程中存在程序缺陷的、单方面决定的所谓公司规定,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当然了,将“工资”列为公司机密并非就是完全不可以,但前提必须是充分告知、平等沟通并协商一致。事实上,现如今许多公司都实施“密薪制”,也即“工资单不公开,相互不得询问。”这一制度本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某些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太过敏感和神经质,才引发了一连串意外反应。

“密薪制”的优势自然不必多说,以“合同约定”“保密协议”等方式敦促员工履行保密义务,也是常规操作。可是,诸如“晒工资单被解雇”之类的事情,还是提醒相关企业,“密薪制”切莫用力过猛乃至走火入魔。

要知道,“密薪制”本义乃是为了杜绝攀比、专注业务,保护“高薪员工”不受排挤、避免“低薪员工”遭受歧视,完全就是善意满满的人性化制度。若是忘了这一初衷,而只是粗暴、强硬地捍卫“密薪制”的形式化权威不受挑战,那么注定是舍本逐末了。

编辑: alan
数字报

工资保密到底谁说了算?“密薪制”切莫走火入魔

现代金报  作者:然玉  2018-09-27

  2258cba7f1510a6e4e82_size33_w489_h291.jpg

随着各类社交软件的普及,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晒自己生活的点滴,其中不乏有人晒出自己或他人的工资单。季某在南京一家公司工作,一天,在一款匿名社交软件上出现了她的工资单。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为她泄露机密,解除了双方的合同。她觉得这个工资单不是自己泄露的,于是将公司告上法庭,索赔工资和赔偿金。近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公布了这一案例。最终,法院认定公司应该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12万余元。(9月26日《现代快报》)

晒工资单被解雇,后果很严重。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涉事公司完全是小题大作、借题发挥。然而,若是梳理此事的来龙去脉,我们或许又会发现,企业一方的做法并非全无道理。要知道,在该公司与员工所签订的《聘用通知》《保密协议》以及内部员工手册中,都明确约定“工资属于高度机密,员工不得泄露”。据此,解聘季某应算是有理有据。可现实却是,法院最终认定公司系非法解除劳动合同。这一结果背后的法理逻辑,无疑耐人寻味。

法院之所以有此判决,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公司一方并无足够的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上述“泄露”行为确系季某本人所为;其二,公司也无法证明所谓员工手册、《保密协议》等经过了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协商的沟通确定。而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只有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企业规章制度,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本案中,法院对涉案公司的相关内部规定不予认可,显然是有道理的。

在类似的劳资纠纷中,企业一方每每都拿内部管理规章说事。而本案的判决则再次强调,制定过程中存在程序缺陷的、单方面决定的所谓公司规定,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当然了,将“工资”列为公司机密并非就是完全不可以,但前提必须是充分告知、平等沟通并协商一致。事实上,现如今许多公司都实施“密薪制”,也即“工资单不公开,相互不得询问。”这一制度本也无可厚非,只不过某些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太过敏感和神经质,才引发了一连串意外反应。

“密薪制”的优势自然不必多说,以“合同约定”“保密协议”等方式敦促员工履行保密义务,也是常规操作。可是,诸如“晒工资单被解雇”之类的事情,还是提醒相关企业,“密薪制”切莫用力过猛乃至走火入魔。

要知道,“密薪制”本义乃是为了杜绝攀比、专注业务,保护“高薪员工”不受排挤、避免“低薪员工”遭受歧视,完全就是善意满满的人性化制度。若是忘了这一初衷,而只是粗暴、强硬地捍卫“密薪制”的形式化权威不受挑战,那么注定是舍本逐末了。

编辑: 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