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做到的转变

来源:金羊网 作者:张青兰 发表时间:2018-10-16 06:55

□张青兰

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保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取得了一项重大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理论和实践自觉,以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为动力,以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目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创新。要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

一是必须转变当代人的发展价值观。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过因为片面追求国民经济总量,盲目地追求发展的数量,而消耗大量的资源,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历史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价值观的认识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种哲学信念基础上的,在这一理念支配下,我们只是关心发展的“更多”“更快”“更好”的问题,人们开始不顾自然的生命,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在自然面前肆无忌惮地放大人类的力量,甚至不择手段毁坏生态自然来增加人类所要的物质财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反思“发展何为”“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应对发展价值观进行应有的价值考量和梳理。要想实现美丽中国梦,必须把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交融起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做到伦理和功利相统一、价值与理性相统一。假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富强是建立在浪费和破坏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美丽。所以,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转变发展价值观,科学发展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两者良性互动,共推社会进步,引领人们迈向和谐美丽的中国梦。

二是积极倡导树立新型文化即生态文化。历史上,在人类以唯物质为指挥棒的理念驱使下,使得环境与发展出现二律背反,种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其实,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文化素养低下而引起的。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即生态文化的建立。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生态文化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在理论上的升华,是一种后工业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态度的转变,是一种新的价值准则和人类处事的行为方式。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好地概括出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协调发展。目前,党和政府为了实现“美丽中国梦”和人民百姓实现“美好生活”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和环境法,但要实现心中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要更注重改变人的意识,摒弃以往的人类中心思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思想,让生态文化扎根于每个公民心里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总之,在新时代要想贯彻执行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除了有相关制度、技术和法律等约束人们的行为外,还必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让它上升到一种理念的高度,去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缓解目前的生态矛盾。

三是努力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度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及公民的健康。人类在科技和利益的推动下,已显示出自己的无比强大,也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然而,“人类朋友”也正在迅速减少,在强大的人类面前,自然的生命力逐渐消退。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我们的人类道德责任心和生态意识的衰落,在人类无限制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讨论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这些美好追求如果离开了生态道德的支撑将很难实现。康德曾说过,人既是感性的存在,也是理性的存在者,面对社会现实,无法摆脱欲望,总是要服从自然因果律,“人是目的”“人为自己立法”,所以康德说,人类得受自然界的支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得到它。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把它内化为一种信念来支配公民的日常实践行为,克服工具理性的驱动,树立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在总书记大力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每个公民进行生态道德培育。也只有每个公民切实爱护自然环境、敬畏自然,并把它转化为日常行为,相信“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的美好生活会早日来临。(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7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专项”(MYZX201705)广东省委宣传部扶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MYZX201707)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alan
数字报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做到的转变

金羊网  作者:张青兰  2018-10-16

□张青兰

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保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取得了一项重大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理论和实践自觉,以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为动力,以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目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中国的创新。要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

一是必须转变当代人的发展价值观。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过因为片面追求国民经济总量,盲目地追求发展的数量,而消耗大量的资源,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历史阶段。

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价值观的认识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种哲学信念基础上的,在这一理念支配下,我们只是关心发展的“更多”“更快”“更好”的问题,人们开始不顾自然的生命,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在自然面前肆无忌惮地放大人类的力量,甚至不择手段毁坏生态自然来增加人类所要的物质财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反思“发展何为”“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应对发展价值观进行应有的价值考量和梳理。要想实现美丽中国梦,必须把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交融起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做到伦理和功利相统一、价值与理性相统一。假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富强是建立在浪费和破坏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美丽。所以,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转变发展价值观,科学发展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两者良性互动,共推社会进步,引领人们迈向和谐美丽的中国梦。

二是积极倡导树立新型文化即生态文化。历史上,在人类以唯物质为指挥棒的理念驱使下,使得环境与发展出现二律背反,种种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其实,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文化素养低下而引起的。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即生态文化的建立。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生态文化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在理论上的升华,是一种后工业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态度的转变,是一种新的价值准则和人类处事的行为方式。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好地概括出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协调发展。目前,党和政府为了实现“美丽中国梦”和人民百姓实现“美好生活”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和环境法,但要实现心中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要更注重改变人的意识,摒弃以往的人类中心思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思想,让生态文化扎根于每个公民心里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总之,在新时代要想贯彻执行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除了有相关制度、技术和法律等约束人们的行为外,还必须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让它上升到一种理念的高度,去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缓解目前的生态矛盾。

三是努力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度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及公民的健康。人类在科技和利益的推动下,已显示出自己的无比强大,也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然而,“人类朋友”也正在迅速减少,在强大的人类面前,自然的生命力逐渐消退。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我们的人类道德责任心和生态意识的衰落,在人类无限制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讨论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这些美好追求如果离开了生态道德的支撑将很难实现。康德曾说过,人既是感性的存在,也是理性的存在者,面对社会现实,无法摆脱欲望,总是要服从自然因果律,“人是目的”“人为自己立法”,所以康德说,人类得受自然界的支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得到它。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把它内化为一种信念来支配公民的日常实践行为,克服工具理性的驱动,树立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在总书记大力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每个公民进行生态道德培育。也只有每个公民切实爱护自然环境、敬畏自然,并把它转化为日常行为,相信“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的美好生活会早日来临。(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 ”规划2017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专项”(MYZX201705)广东省委宣传部扶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MYZX201707)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