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冷热背后的喜与忧

来源:金羊网 作者:阅尽 发表时间:2018-10-17 18:49

□阅尽

人头涌动、人满为患。高峰时日均客流数万,甚至不得不限流……如此热闹场景会是哪里?车站,抑或大型卖场?不,这是黄金周的广州图书馆!

广图节假日时的爆棚,近年已成常态,甚至超出了其设计承载能力。尤其是馆内的儿童区,每到假期,常常人多到难以落脚。在全民看手机,“不读书的中国人”几近被标签化的今天,千年商都广州居然拥有如此火热的读书氛围,既令人惊讶也让人感慨。

真应为广州读者的读书热情而骄傲。数据显示,广州公共图书馆无论每年进馆人数,还是注册读者和外借书量,均排在全国城市的前二三位。这在一个长期受商贾文化浸润的城市,实属不易。

但是,当我们盛赞这种持续不衰的读书热情时,也应看到背后的问题与忧虑。阅读从本质上讲,从来都与“热闹”相排斥。尤其是深层次的阅读,更需要清静的环境。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本该清静的广图搞得热腾腾、闹哄哄,置身其中,阅读感受与效果,会不会打折扣?

事实上,广州共有公共图书馆(分馆)156个,这些遍布全城的众多图书馆,读者入馆状况又如何呢?有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大部分区属图书馆的现场读者并不多,有的区街图书馆甚至门庭冷落,与广图相比,可谓“冷热两重天”。

为何人们不就近到区街(社区)图书馆,而要“凑热闹”般涌向广图呢?诚然,广图的图书藏量之丰、场馆设施之优,肯定远超过后者。但不少区级图书馆藏书亦达几十万甚而上百万册,应能满足普通读者之需求,但人们依然舍近求远,纷纷往市图书馆挤,恐怕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是区属图书馆自身宣传不足,说是“锁在深闺人未识”也不为过,读者对其知晓度和认可度均不高。其次,则是一些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滞后,馆藏图书亦不能跟上读者需求。而更重要的是,有的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与水平都亟待提升。现代社会的公共图书馆,亦需与时俱进,在如何服务读者,满足市场需求上转变理念。

诚然,作为行业管理,也存在着图书馆的合理布局问题。眼下广图最为“紧俏”的是儿童馆区,每到周末或假期就“一位难求”。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至为关键。各级图书馆是否可重点优化儿童阅读区的设施及图书配置,以满足小读者之需呢?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标志。广州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增强,在便利读者借阅、适应读者对图书品种的需求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源,合理分流读者方面,显然仍有改进空间。尤其是在网络社会,如何将全城图书统一调配,形成完善的服务网,更便利读者就近借阅等,亟待突破性的发展。(作者是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编辑: alan
数字报

公共图书馆冷热背后的喜与忧

金羊网  作者:阅尽  2018-10-17

□阅尽

人头涌动、人满为患。高峰时日均客流数万,甚至不得不限流……如此热闹场景会是哪里?车站,抑或大型卖场?不,这是黄金周的广州图书馆!

广图节假日时的爆棚,近年已成常态,甚至超出了其设计承载能力。尤其是馆内的儿童区,每到假期,常常人多到难以落脚。在全民看手机,“不读书的中国人”几近被标签化的今天,千年商都广州居然拥有如此火热的读书氛围,既令人惊讶也让人感慨。

真应为广州读者的读书热情而骄傲。数据显示,广州公共图书馆无论每年进馆人数,还是注册读者和外借书量,均排在全国城市的前二三位。这在一个长期受商贾文化浸润的城市,实属不易。

但是,当我们盛赞这种持续不衰的读书热情时,也应看到背后的问题与忧虑。阅读从本质上讲,从来都与“热闹”相排斥。尤其是深层次的阅读,更需要清静的环境。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本该清静的广图搞得热腾腾、闹哄哄,置身其中,阅读感受与效果,会不会打折扣?

事实上,广州共有公共图书馆(分馆)156个,这些遍布全城的众多图书馆,读者入馆状况又如何呢?有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大部分区属图书馆的现场读者并不多,有的区街图书馆甚至门庭冷落,与广图相比,可谓“冷热两重天”。

为何人们不就近到区街(社区)图书馆,而要“凑热闹”般涌向广图呢?诚然,广图的图书藏量之丰、场馆设施之优,肯定远超过后者。但不少区级图书馆藏书亦达几十万甚而上百万册,应能满足普通读者之需求,但人们依然舍近求远,纷纷往市图书馆挤,恐怕有着多重原因。

首先是区属图书馆自身宣传不足,说是“锁在深闺人未识”也不为过,读者对其知晓度和认可度均不高。其次,则是一些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滞后,馆藏图书亦不能跟上读者需求。而更重要的是,有的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与水平都亟待提升。现代社会的公共图书馆,亦需与时俱进,在如何服务读者,满足市场需求上转变理念。

诚然,作为行业管理,也存在着图书馆的合理布局问题。眼下广图最为“紧俏”的是儿童馆区,每到周末或假期就“一位难求”。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至为关键。各级图书馆是否可重点优化儿童阅读区的设施及图书配置,以满足小读者之需呢?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标志。广州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增强,在便利读者借阅、适应读者对图书品种的需求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源,合理分流读者方面,显然仍有改进空间。尤其是在网络社会,如何将全城图书统一调配,形成完善的服务网,更便利读者就近借阅等,亟待突破性的发展。(作者是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编辑: 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