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打回去”,专家说“法”不能信口开河

来源:金羊网 作者:斯涵涵 发表时间:2018-11-19 11:50

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吗?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做客CCTV《开讲啦》节目。被问及这个问题,她给出了肯定回答:“肯定会啊!”这一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这位犯罪心理学教授的回答火了。(11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

曾经有机构做过调查,约60%的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可见“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已有着较多的“认同”。现在,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央视时公开表态“肯定打回去”,让这番言论又有了耀眼的“专家支持”,想不“火”也难。

然而,专家的观点未必句句正确。首先是不宜过分渲染社会的戾气。“你先动手,我必回击”,但假如人人都养成礼让、宽容、忍耐的文明素质,何来的挑衅与“打回去”?正是因为一些大人争强好胜、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失却了谦让、和睦的传统美德,继而又教育孩子不能软弱要打回去,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逞强好勇、不辨是非、笃信拳头、无视法规的社会风气。

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懦弱、受欺负,但不懦弱并不是必须动手还击的代名词。 在双方发生冲突情况下,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理智,掌握好分寸,何况是孩子。如果一味鼓励孩子“打回去”,很可能会使打斗升级,甚至造成严重的伤害后果。长远来看,倘若孩子不懂得正确分析、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养成了一味信奉武力、诉诸暴力乃至恃强凌弱的习性,将不是被更强的人打败,就是逾越法律的边界,届时恐怕悔之晚矣。

从道德、修养层面来讲,既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他三尺又何妨”等古代名言,还有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和谐、友善的精神。大度做人、克己处事是一种人生修养境界,也终会赢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反之,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不仅会激化矛盾,引发冲突,更会陷入害人害己的泥沼。

要明确一点,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并不一样,小伙伴之间发生打闹司空见惯,偶尔动手与校园欺凌不是一回事。我们要正确看待、分析相关问题,着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妥善处理孩子及大人间的矛盾,一旦超出了普通打闹的范围,或受到霸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而非以暴制暴。

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李玫瑾教授的每个身份标签都与法律、文明有着密切关联,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法律不仅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和标志,而且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明内涵和属性。作为专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请注意在牵涉到法律、文明尤其是未成年人之类的问题时,在重要的公众平台发言,还是要谨言慎行,不可信口开河。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21世纪,我们要用法治与文明来匡正我们的言行举止,严格区分小孩子玩闹、欺负与校园霸凌的边界,既不可大而化之,也不能以暴制暴。遵守法律法规,倡导文明谦和,大力营造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实在不必让孩子们继续沿用拳头、武力较量的原始丛林法则,与法治文明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作者:斯涵涵

编辑:alan
数字报
“肯定打回去”,专家说“法”不能信口开河
金羊网  作者:斯涵涵  2018-11-19

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吗?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做客CCTV《开讲啦》节目。被问及这个问题,她给出了肯定回答:“肯定会啊!”这一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这位犯罪心理学教授的回答火了。(11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

曾经有机构做过调查,约60%的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可见“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已有着较多的“认同”。现在,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央视时公开表态“肯定打回去”,让这番言论又有了耀眼的“专家支持”,想不“火”也难。

然而,专家的观点未必句句正确。首先是不宜过分渲染社会的戾气。“你先动手,我必回击”,但假如人人都养成礼让、宽容、忍耐的文明素质,何来的挑衅与“打回去”?正是因为一些大人争强好胜、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失却了谦让、和睦的传统美德,继而又教育孩子不能软弱要打回去,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逞强好勇、不辨是非、笃信拳头、无视法规的社会风气。

很多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懦弱、受欺负,但不懦弱并不是必须动手还击的代名词。 在双方发生冲突情况下,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理智,掌握好分寸,何况是孩子。如果一味鼓励孩子“打回去”,很可能会使打斗升级,甚至造成严重的伤害后果。长远来看,倘若孩子不懂得正确分析、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养成了一味信奉武力、诉诸暴力乃至恃强凌弱的习性,将不是被更强的人打败,就是逾越法律的边界,届时恐怕悔之晚矣。

从道德、修养层面来讲,既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他三尺又何妨”等古代名言,还有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和谐、友善的精神。大度做人、克己处事是一种人生修养境界,也终会赢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反之,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不仅会激化矛盾,引发冲突,更会陷入害人害己的泥沼。

要明确一点,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并不一样,小伙伴之间发生打闹司空见惯,偶尔动手与校园欺凌不是一回事。我们要正确看待、分析相关问题,着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妥善处理孩子及大人间的矛盾,一旦超出了普通打闹的范围,或受到霸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而非以暴制暴。

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李玫瑾教授的每个身份标签都与法律、文明有着密切关联,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法律不仅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和标志,而且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明内涵和属性。作为专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请注意在牵涉到法律、文明尤其是未成年人之类的问题时,在重要的公众平台发言,还是要谨言慎行,不可信口开河。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21世纪,我们要用法治与文明来匡正我们的言行举止,严格区分小孩子玩闹、欺负与校园霸凌的边界,既不可大而化之,也不能以暴制暴。遵守法律法规,倡导文明谦和,大力营造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实在不必让孩子们继续沿用拳头、武力较量的原始丛林法则,与法治文明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作者:斯涵涵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