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要求企业“陪会” 与改善营商环境背道而驰

来源:金羊网 作者:冯海宁 发表时间:2019-05-17 09:35

□冯海宁

当前,各地正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发展。但在某些地方,有相关部门打着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痛点的旗号,频频要求企业负责人“陪会”。一些号称给企业减负、提气的会议,结果成了企业新负担。为“陪会”,有企业需要专门聘高管。(《半月谈》2019年第9期)

改善营商环境如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头戏”,这对于稳增长、保就业、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情况看,营商环境相比过去大大好转,不少企业投资扩产信心在增强,但一些地方打着改善营商环境的旗号要求企业负责人“陪会”,值得警惕。

对企业来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会议当然愿意参加。然而,一些地方部门不管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否相关、是否熟悉情况,都要求其必须来开会。一些企业疲于“陪会”,另一些企业却被忽略。还有一种情况是制定政策前开会少,宣讲政策时开会多。这说明没念好“开会经”。

显然,没有实际效果的“陪会”,与改善营商环境背道而驰。所谓改善营商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以企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完善和改进公共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而一些地方频频要求企业负责人“陪会”,则会带来相反作用,这需要引起有关地方高度重视。

比如,无效开会浪费企业负责人时间,会让企业有负担。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企业负责人依赖性很大,其频频被要求“陪会”,“陪会”没有效果,就会浪费企业时间,对企业有不良影响。因此,应减轻企业参会负担,少些“陪会”要求,真正开对企业有用的会。

再如,在企业参会方面“嫌贫爱富”,会让企业反感。地方重视新项目、大项目继而让相关企业参会,这没有什么错,但也不能忽视小项目、困难企业,因为后者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帮助,政府只有重视“扶小济困”才能给企业更多温暖,让企业有公平感,对当地政府更有信心。

另外,制定政策前开会少,最终影响政策效果和营商环境。虽然向企业开政策宣讲会也有必要,但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才是关键。然而某地企业投资立法论证会却没有企业负责人参加,那么这种立法论证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实际价值有多大,就值得怀疑。

要改善营商环境,须从规范涉企会议做起。首先,应控制相关会议的数量和规模,避免企业负责人被“绑架”进“会海”。其次,要精准开会,开有用之会,防止相关会议沦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三,召开这类会议要“一碗水端平”,对困难企业不能忽视而是要重视。

近几年对“文山会海”的治理初见成效,但一些地方涉企会议还是偏多,其实,开会多并不等于重视企业发展。只有根据企业需要开会,能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这种会议才有价值。反观一些地方,只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对企业没有实际意义,相反会让企业有压力。

也就是说,规范政府涉企会议也是帮企业减负。怎么规范这类会议呢?笔者认为,短期内可以把涉企会议纳入“文山会海”的治理范围,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从长远来说,应该把规范政府涉企会议详细写入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即把涉企会议关进法律的笼子。

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可以在配套制度中规范涉企会议。一些地方还未出台这一条例,应该把涉企会议写入条例。从国家层面来说,在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中,首次提出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范政府涉企会议也应该成为该条例一部分。

编辑:宝厷
数字报
频频要求企业“陪会” 与改善营商环境背道而驰
金羊网  作者:冯海宁  2019-05-17

□冯海宁

当前,各地正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发展。但在某些地方,有相关部门打着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痛点的旗号,频频要求企业负责人“陪会”。一些号称给企业减负、提气的会议,结果成了企业新负担。为“陪会”,有企业需要专门聘高管。(《半月谈》2019年第9期)

改善营商环境如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头戏”,这对于稳增长、保就业、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情况看,营商环境相比过去大大好转,不少企业投资扩产信心在增强,但一些地方打着改善营商环境的旗号要求企业负责人“陪会”,值得警惕。

对企业来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会议当然愿意参加。然而,一些地方部门不管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否相关、是否熟悉情况,都要求其必须来开会。一些企业疲于“陪会”,另一些企业却被忽略。还有一种情况是制定政策前开会少,宣讲政策时开会多。这说明没念好“开会经”。

显然,没有实际效果的“陪会”,与改善营商环境背道而驰。所谓改善营商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以企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完善和改进公共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而一些地方频频要求企业负责人“陪会”,则会带来相反作用,这需要引起有关地方高度重视。

比如,无效开会浪费企业负责人时间,会让企业有负担。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企业负责人依赖性很大,其频频被要求“陪会”,“陪会”没有效果,就会浪费企业时间,对企业有不良影响。因此,应减轻企业参会负担,少些“陪会”要求,真正开对企业有用的会。

再如,在企业参会方面“嫌贫爱富”,会让企业反感。地方重视新项目、大项目继而让相关企业参会,这没有什么错,但也不能忽视小项目、困难企业,因为后者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帮助,政府只有重视“扶小济困”才能给企业更多温暖,让企业有公平感,对当地政府更有信心。

另外,制定政策前开会少,最终影响政策效果和营商环境。虽然向企业开政策宣讲会也有必要,但改善营商环境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才是关键。然而某地企业投资立法论证会却没有企业负责人参加,那么这种立法论证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实际价值有多大,就值得怀疑。

要改善营商环境,须从规范涉企会议做起。首先,应控制相关会议的数量和规模,避免企业负责人被“绑架”进“会海”。其次,要精准开会,开有用之会,防止相关会议沦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三,召开这类会议要“一碗水端平”,对困难企业不能忽视而是要重视。

近几年对“文山会海”的治理初见成效,但一些地方涉企会议还是偏多,其实,开会多并不等于重视企业发展。只有根据企业需要开会,能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这种会议才有价值。反观一些地方,只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对企业没有实际意义,相反会让企业有压力。

也就是说,规范政府涉企会议也是帮企业减负。怎么规范这类会议呢?笔者认为,短期内可以把涉企会议纳入“文山会海”的治理范围,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从长远来说,应该把规范政府涉企会议详细写入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即把涉企会议关进法律的笼子。

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可以在配套制度中规范涉企会议。一些地方还未出台这一条例,应该把涉企会议写入条例。从国家层面来说,在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中,首次提出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范政府涉企会议也应该成为该条例一部分。

编辑:宝厷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