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本”指的是发展之本,意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谐人格范畴是对主体“人”的一种道德价值肯定性评价,是个人在与自然、群体和自己的利益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品质特征和行为倾向。当前,尤要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进一步阐释“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格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物我、人我、自我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人为本”和谐观凸现物我和谐的人格价值追求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客观的自然条件,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亘古不灭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就蕴含着深刻的物我和谐价值。当传统意义上的“天”被赋予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内涵时,“天人合一”就蕴涵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意义。马克思指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从最生动最直接的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发的,不屈服于自然,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技术条件、生存能力进行劳动生产创造;但同时也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在现代生态文明视野中,应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不断演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命运乐章,积极建立具有现时代意义的“天人合一”新架构,以实现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物我和谐的人格境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和谐人格,不断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促进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观凸现人我和谐的人格价值追求
在现实中,某些人的思想偏激、人际失调等都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相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塑造现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核心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阐明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发展的思想等,为我们正确处理人我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亦有“天下为公”“兼得其利”的价值观,在新时代必须赋予其现时代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借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公平利益分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我关系的重要内容,既要强调个人履行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义务,也要强调保障个人及市场主体的应当利益,公权与私权同等保护,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新时代的人我和谐人格,要摒弃那种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讲集体主义原则的错误观点;需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应该在新时代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集体主义原则,更好地阐释和实行集体主义原则,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观凸现自我和谐的人格价值追求
社会转型时期常常会引起个体认知、态度、信念、人格、价值观等微观领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个体自我和谐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自我和谐人格观念,对于医治遗失了精神灵魂而堕落于拜物教的现代病有着文化疗效,但是以“礼”压抑人性的所谓“君子”人格也明显不足。
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个人解放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前提,和谐人格意味着不仅要有自己向往的精神目标,也要有正当的物质追求,更应具备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身心和谐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心理基础,身心和谐使得人们在特定的时空里能够把握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体,促进自我之间的能力素质与追求目标的和谐发展,既关照人们现实利益的需要,又感召着人们精神品格的提升,从而使人们达到自我身心和谐的人格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是我们构建自我和谐人格的坚实思想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担负起专业的使命和初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课程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意识,促进大学生将和谐观念外化为良好的人格行为和生活习惯。
(金羊网文/林海峰)
(作者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深度融合机制分析”(项目编号:2019JKDJ04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