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进一步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的最新表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家庭和个人,都意味着一场重大的考验。最难之处,在于防控疫情的现实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疫情防控与经济活动中寻求一种新的利益平衡。旧的平衡被打破,形成“危机”与“变局”;新的平衡在塑造,就是“新机”与“新局”。而我国这个“新局”是什么,就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应时顺势的选择。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变数甚大,我国经济因外向度的不断攀升,面临的冲击显而易见。加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疫情叠加,造成的困难和挑战更大。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诸多不利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新的突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经济盘子决定的。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这是我国的特点,也是优势。我国工业体系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产业链配套能力强,市场主体总量大。更重要的是,各类专业技能人才达1.7亿多,人口14亿之多,中等收入群体就达4亿。这个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是我们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把内需拉动的潜力释放出来,就可以弥补外贸驱动的不足。再者,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的终极意义所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国际循环助力。“双循环”就是双驱动,这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疫情冲击的实际选项。长期以来,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附加值不够高,品牌效应不够强。我们要实现从代工到研发、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就必须借力全球资源和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外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种资源,全面提升经济品质。要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就意味着,既不能更多的将经济发展的筹码压在国际循环上,也不能关起门来搞发展,还是要坚持不失时机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质量提升。
国内国际双循环,两手抓,相互促进,是底线思维的延伸和具体化。一方面可以趋利避害,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另一方面,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循环,担负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义务。尽管国际形势趋于复杂,但促进经济全球化向共赢方向发展的定力不能变。(金羊网文/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