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共卫生体系强大与否,深刻影响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应当紧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念好“三字诀”,打好“三张牌”,加快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念好“防字诀”,打好“强基固本牌”。“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料下一场“战疫”什么时候会来到,但未来面临未知病毒侵袭是必然的,那么预防就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保障人民健康的策略。要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上下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要有机调整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重心,从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健康管理为中心,坚持以预防为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抓紧建立“治未病”的国家体系,主动为还未发生的疾病未雨绸缪,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断强化法治保障;成立专门机构,专门分析研究、部署安排“健康”工作,做好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衔接工作;紧盯关键群体,主要是身体脆弱的老人、小孩,还有贫困人口、困难群众,帮助他们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补齐全民健康的关键短板。
念好“快字诀”,打好“应急响应牌”。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间就意味着生命,越早发现、越早行动,就越能在与死神的竞赛中抢回一丝先机。发现要“快”,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早期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响应要“快”,要强化部门职责、属地责任、社区管控、社会动员、区域协同,分级分类组建医疗救治、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卫生应急队伍,注重发挥基层志愿服务人员作用,创建起“有呼必应、一呼百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答器”。处置要“快”,要建立高效运转、高效处置的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加强卫生应急知识普及宣教,切实提升整体应急处突能力和水平。
念好“准字诀”,打好“医疗救治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旦发生疫情,医疗救治工作就是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务必要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医疗救治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医护人员、药物和技术。要建立应急状态下区域联动、人员统筹的协同机制,确保能第一时间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和技术力量到“一线阵地”去救治患者。要全面提升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水平,预留一定的快速改造空间,确保危急关头能明显提升收治率。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医疗救治上的显著优势。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为技术攻关、药物研发、人才培养、医疗设备制造等提供更有利的条件,确保出成绩、见实效。要健全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政策体系,在物资、福利待遇、调休轮休等方面予以妥善保障,确保“将士”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上阵杀敌”中去。
目标方向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风雨兼程。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目标和路径已经十分清晰,剩下的只管全力推进。只要我们靶心不散、力度不减,聚焦预防、聚焦控制、聚焦救治,始终聚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一定能尽快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金羊网文/沐曦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