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广江 图春鸣
一本名为《小熊过生日》的儿童绘本,近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变成了“盘中餐”。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内容难以理喻,这样的“奇葩童书”令人难以接受。(6月14日半月谈)
“小熊过生日,小鸡不见了”的奇葩内容并非个例。几年前,新版“丑小鸭”故事就曾引发一片热议: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为了“烤鸭”。有网友称之为“黑暗童话”。
童书“儿童不宜”,谁之过?这恐怕和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童书市场不无关系。数据显示,我国童书形势一片大好,每年出版四五万种童书,总量居世界第一。但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童书市场的鱼龙混杂,不少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也流入市场分食“蛋糕”。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出版社一味求新求快,责任意识不高,内容把关不严,是“奇葩童书”产生的直接原因。
除出版行业加强自律、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外,给孩子买书的家长更要当好儿童阅读“把关人”的角色。买书是儿童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此时家长需要睁大眼睛、多加鉴别,让粗制滥造的童书失去市场。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参与到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去。事实上,即使是高质量的童书,也代替不了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家庭教育比童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