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意味着中国北斗开启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征程。
北斗组网,星耀全球。回望北斗“飞天”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从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服务中国,到今天北斗全球“星座”组网服务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为世界卫星导航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更说明只要矢志创新,中国完全可以自主掌握核心技术。不言而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几代北斗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成果,而北斗自主创新之路也写下了弯道超车的伟大奇迹。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比如,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是卫星导航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北斗二号研制初期,我们本打算从国外引进星载“原子钟”,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这成了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怎么办?要想成功,唯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当时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研制高性能星载“原子钟”的背景下,我们下定决心集中全力打攻坚战,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成立三支研发队伍同步进行攻坚。不到两年时间,三支队伍全都取得成功,自主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星载“原子钟”。于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批量搭载全国产化星载“原子钟”,并实现“双钟”相互备份,使卫星可靠性和在轨寿命得到大幅提升。
靠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的“中国魂”。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出货量已超1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现如今,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也实现了100%自主可控,而且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也成为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事实上,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不仅浓缩着中国科技创新的不凡之路,也写照着中国人向着星辰大海进发的不屈志气。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先发者往往是“从0到1”,后发者可以说是“从1到N”。先发者与后发者面临的语境不同,先发者从无到有,需要面对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而后发者的优势在于,可以汲取先发者的有益经验。当然,如果只是简单复制、照搬照抄,不敢走自己的路,就会陷入模仿的陷阱,永远落于人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弯道超车的故事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论,它的核心要义在于,即使是从跟跑开始,但只要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就能逐步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进入领跑编队。这既说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正确性,更证明了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北斗自主创新之路写下弯道超车伟大奇迹,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我们坚信,自主卫星导航服务会让我国相应的产业可以更加放心、更加稳定的发展,也必将会带来相应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金羊网 文/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