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这次座谈会有很多富有张力的新提法,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总书记在4年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三个面向”,而此次座谈会则提出“四个面向”,新增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再比如,作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新判断。
此外,直面问题、正视不足,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从“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从“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到“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敢于触及差距,体现了清醒认知,而认知越清醒,越能看清问题所在,越能找准迎头赶上的发力点。
一说到关键核心技术,人们都会想到一些著名论断: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工夫……诚如斯言,芯片之痛带来的心痛,让举国人民发一浩叹。“命门”不能被别人掌控,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必须迎难而上。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住三个层面。一个是,夯实基础。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慢不得等不得,但也应意识到急不得,不可能速成,一旦急功近利就可能马失前蹄,应老老实实夯实基础。科学家座谈会说得很清楚,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要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如果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不尊重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就不可能实现后来居上的愿景。
再一个是,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要想让科学家多出成果,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放手让他们想和做,真正尊重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权利,让科学家踊跃挑战“无人区”。比如,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别动辄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为此,应推进制度方面的改革,打破不合理的束缚,消除不该有的羁绊,铲掉不应存在的管制思维。科学家座谈会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显然大有深意存焉。
最后一个是,兼收并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靠的是自主创新,但不能关起门来搞研究,不能拒绝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能排斥可以为我所用的智慧。越是自主创新,越需要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越是以我为主,越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精准选择合作领域,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强化创新伙伴关系,才是明智的和充满远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这番告诫,值得品读。
此外,在科研创新上,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这么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这是客观事实,不能回避,更不能否认。如果无视自身优势,看不到自主创新成果,则会陷入虚无主义,滋生自卑心理,从而缩手缩脚,缺乏迎接未来的底气。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从基础抓起,从孩子抓起,激发出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和能力,我国在前沿领域一定涌现更多成果,变跟跑为并跑,乃至领跑,最终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人民。
(金羊网文/羊城晚报评论员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