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海宁 图/春鸣
中秋将近,有消费者发现,其于2020年9月6日购买的月饼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为2020年9月10日。如此“早产”月饼是怎么上市的?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食品标签标识“挂羊头卖狗肉”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成为老百姓的糟心事。(9月27日半月谈)
“早产”月饼涉事企业受到停产整顿、罚款等处罚,但这一事件引发公众联想:其他食品标签标识是否也“乱标”?从记者调查看,生产日期“看着办”,营养成分“照着抄”;某些食品标签上标注药品功效;商家故意混淆一些食品概念等情况多有存在。
部分商家在食品标签上玩“把戏”,目的无非是牟取不当利益。以“早产”月饼为例,商家的目的是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延长销售时间,没想到被消费者识破。
但不是每种标签乱象都能被消费者识破。比如某些食品,营养成分表或根据经验来推算,或依葫芦画瓢照抄,普通消费者就很难甄别。再比如,某些食品标注为“无糖”,实则含糖,一般消费者也很难分清楚。
可见,要治理食品标签“乱标”,关键在监管部门。目前,一些地方往往会集中整治“乱标”行为,但日常监管不足,不良企业大有可乘之机,这就亟待完善食品监管方式。
南昌市正推行的“机器换人”监管模式,即将企业生产车间的视频监控接入智慧监管平台,这种“透明车间”的做法就值得借鉴。此外,还应通过完善食品举报奖励制度激励“吹哨人”举报。更重要的是,对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食品标签标识违法个案通常涉案金额不高,导致惩罚力度不大。对此,既要对违规企业算累计犯事的“总账”,也要坚持从严从重的处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