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评论>金羊视角

【地评线】金羊网评: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和基本路径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雷刚 发表时间:2021-01-11 06:56
分享到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定位。对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为广东勾画的蓝图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的有关安排,我们要立足广东所处的时代方位与现实基础,深入认识和理解广东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努力探索出符合客观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广东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

深刻认识广东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和历史夙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极为重视现代化建设,从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到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再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从“两步走”的战略考虑到“三步走”战略步骤,发展到以“民族复兴”为引领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演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持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更加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开始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指引下,广东省委带领广东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曲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东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全省兴建了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湛江化工厂、广州钢铁厂、流溪河水电站等骨干企业,改组、合并和新建了200多家机械工业企业,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这一时期,广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了长期而艰苦的实践探索,即便在国民经济发展遭遇困难的时候,仍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广东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走出了一条富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子。这一时期,广东的经济发展、区域城乡发展、思想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关数据显示,至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226.71元和10542.84元;城镇化水平达67.4%,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49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2%。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还贡献了现代化的创新理念、思路和实践经验。“珠江模式”“深圳速度”“东莞经验”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贡献了实践模板。这一时期,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广东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从温饱到总体达到小康再到逐步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以来,广东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双区”建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强省建设、法治广东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成就。至201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118元和18818元,城乡差距比持续缩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广东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美丽中国的先行区急速行进。尽管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的冲击,广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中央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谋划的指引下,广东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了现代化实践,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广东七十多年的现代化实践,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和话语,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给出了广东样本,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广东经验。广东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实践的发展性,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广东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现实优势

区域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定地域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现象。区域现代化与全国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我们要立足全国现代化大局,深刻把握广东的现实基础,充分彰显广东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牢牢把握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发文在广东成立经经济特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除了这五份文件之外,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先后批复设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10月,省委印发了《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要求把以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这些重大战略中蕴含了中央、省委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和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对于广东探索区域现代化之路具有引领作用。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不断强化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在国家平台上集聚国家资源,为区域现代化争取更多国家力量支撑,从而不断增强广东发展的高度、厚度和韧性。

二是深刻认识广东经济基础雄厚的综合优势。其一,广东发展水平已接近高水平经济体门槛。2019年广东人均GDP约为1.4万美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据此测算,2035年,广东人均GDP将达到3.2万美元,超过《中国现代化报告》中所界定的人均GDP为3万美元的现代化标准。其二,广东发展整体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至2019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达55.5%,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标志着广东进入“服务型社会”。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实体经济发达。“十三五”时期,广东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钢铁、电子等为主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以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作为世界重要制造基地,广东实体经济发达,拥有华为、腾讯、广汽、格力等14家世界500强企业,58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拥有1300多万个市场主体。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培育一批世界级、现代化的创新集群、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厚植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三是准确理解广东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社会的领先优势。按照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2)》,广东小康实现程度93.4%,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测算,广东在2018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但达标不等于全面实现。十三五期末,广东通过脱贫攻坚战,基本实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先行基础,积蓄了更强势能。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夯实区域现代化的根基。

四是充分彰显广东改革精神和创业精神的“软实力”优势。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广东大地逐步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和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神正是广东奋进的最佳写照。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发挥南粤深厚的崇商重利的底蕴,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在改革开放上领时代风气之先,不断增强广东在文化气质、精神素养等方面的“软实力”,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硬支撑。

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广东路径

广东如何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如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笔者认为,要在深入领会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着力从历史使命、根本依托、战略支撑、核心动力、价值诉求以及打造显著标识等方面找准方向、把握路径。

遵循中央嘱托,把“先行探索”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三次视察广东,寄语广东继续充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再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无不透露出习近平对广东“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殷殷嘱托和殷切期望。多重叠加的国家战略也蕴含着对广东“先行探索”现代化路径的要求,期望深圳为全国现代化“先行示范”。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谋划和中央的战略定位大大拓展了广东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广东现代化的动能。广东要把握好“先手棋”的历史使命,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好2035年远景规划,以此指导全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近几年,广东落实“1+1+9”工作部署,推进“双区”建设,都有具体部署和总纲,并强化督促检查,定期盘点对账,引导全省各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落在实处、务求实效。

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依托,把“新发展格局”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者同根同魂、互为表里,具有内在统一的联系。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属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必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依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前提。广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好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是必须把握重点,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不断发展。珠三角要进一步壮大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沿海经济带要突出陆海统筹,大力建设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临海产业集群;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二是必须通过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破除实现现代化的堵点难点。通过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逻辑结果,体现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广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做强做大制造企业群上,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牵引制造业整体提质升级,厚植产业优势;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增长点,增强供给体系的质量优势。努力推动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平等竞争、相互促进中共享新时代发展机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强省”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现代化的生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广东必须抢抓机遇,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一是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建立健全与创新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确保科技创新效率,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突破口,持续强化国家科创中心职能。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谋划和建设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吸引全球科技成果来粤孵化育成转化。不断深化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三链融合,持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平台,稳步提升广东基础科研能力。组织实施一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实验室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强大引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实现现代化的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主体动力。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加快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解决和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失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广东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提高、均衡发展。通过大幅度增加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行为更加文明有序,推动广东民众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广东”打造成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标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生态本底优良,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强烈,有条件也有必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标准,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筑牢北部生态屏障,推动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着力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强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打造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将东江、西江、韩江、北江打造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金羊网文/羊城晚报评论员陈雷刚)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正龙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 “又见香雪 倾听花开”| 第十三届萝岗香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2020-12-29
  • 碧云天,黄叶地又到了赏银杏的最佳时节 2020-11-17
  • 多元与古朴交织 新人类最爱体验古镇慢生活 2020-11-03
  • 山海邀约 日夜畅游|乐享双节,感受广东山与海的激情 2020-09-29
  • 丰收在望,一起出游拥抱收获季! 2020-09-21
  • “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正在联调联试,10月开通运营彩带串明珠,城轨游广东 2020-09-21
  • 精准扶贫交出满意答卷,广州文旅帮扶梅州两村摘“贫困帽子” 2020-07-01
  • 广东首个“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活动受游客青睐3天逾3万游客踏上广东游径之旅 2020-07-01

2021款雷凌新增四款车型版本 市场建议零售价11.38万元起

  • 起亚2021款K3正式上市,售10.98万起 2021-01-06
  • 华南首家!特斯拉直营钣喷中心在广州正式开业 2021-01-06
  • 广汽集团与珠江投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2021-01-06
  • 广汽传祺EMPOW55打响新年第一“跑” 2021-01-02
  • GS4专业赛道大显身手!广汽传祺“弯十”总决赛珠海上演 2021-01-02
  • 效果远超预期!羊城晚报汽车下乡,联手车企开拓新市场 2020-12-30
  • 2020羊城车坛风云榜获奖车企感言(部分) 2020-12-30
  • 要想生活有点“野”!你需要一台奇骏 2020-12-30

我国首颗高光谱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 SKG品牌战略升级新品上市 解密背后的“热销密码” 2020-12-26
  • 全球最受欢迎的10款5G手机:iPhone 12市场份额达16% 2020-12-22
  • 整改期限2周!B站今年已被处罚6次,约谈10余次 2020-12-22
  • 《2020-2021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发布 2020-12-21
  • 继苹果之后 又一科技巨头宣布将自研芯片 2020-12-21
  • 法院下达 “禁止令”!百度:2020年以来,虚假代理商太多 2020-12-21
  • 互联网存款没戏了? 2020-12-21
  • 从“谢邀”到“知乎宇宙”,知乎公布十年十大盘点 2020-12-17

华彩耀南粤,铜凿剪新颜:佛山工艺美术精品亮相广州

  • 「学习三部曲」何以风行? 2020-12-23
  • 被遗忘的“灰塑状元”真迹 2020-11-25
  • 青海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在北京开幕 2020-11-24
  • “广东连环画之父”洪斯文创粤剧连环画推广粤剧 2020-11-17
  • 叶嘉莹找到了三千年前为她写的诗 2020-11-16
  • 豫剧《石壕吏》上演 传统文化成戏曲创新之源 2020-11-16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沪开幕 2020-11-11
  •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闭幕 广州粤剧院首秀 2020-11-11

吃顿好的,我们先从米其林餐单开始!

  • 肯德基广州市场门店突破600家 2020-12-29
  • 秋到,蟹到,美味到 2020-10-30
  • 双节连璧,来广州“逛吃”请拿稳美食攻略! 2020-09-24
  • 三伏到了,中秋还会远吗 2020-07-28
  • 月饼来争艳,哪款你会爱? 2020-07-28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金羊图库
  • 首个警察节,广州海心沙警营开放日活动
  • 2021年中国人民警察节 广东公安举行升警旗仪式
  • 印尼坠毁客机部分残骸被找到
  • 石家庄市公交地铁停止运营
  • 石家庄商超暂停线下营业 快递小哥为市民派送生活必需品
  • 山东烟台:蓬莱海边现美丽冰凌景观
  • -19.5℃!北京迎1966年以来最冷早晨
  • 云南元阳:云端的千年哈尼梯田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广州-黔江-重庆独飞航线1月15日开通 每周运行四班
2021-01-10 08:44:31
广州地铁公布2020年在建新线进度 22座车站主体封顶
2021-01-10 08:25:38
广州第二批市场采购贸易集聚区 试点市场开展业务
2021-01-10 07:47:55
全国首个鱼类南繁基地开工 预计年孵化苗种400亿尾
2021-01-10 07:47:55
百年中医邓铁涛书法展在广州举办 将持续至1月29日
2021-01-10 07:30:25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地评线】金羊网评: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和基本路径
金羊网  作者:陈雷刚  2021-01-11
在中央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谋划的指引下,广东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了现代化实践,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定位。对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为广东勾画的蓝图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的有关安排,我们要立足广东所处的时代方位与现实基础,深入认识和理解广东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逻辑、现实优势,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努力探索出符合客观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广东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

深刻认识广东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和历史夙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极为重视现代化建设,从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到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再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从“两步走”的战略考虑到“三步走”战略步骤,发展到以“民族复兴”为引领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演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持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更加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开始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指引下,广东省委带领广东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曲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东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全省兴建了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湛江化工厂、广州钢铁厂、流溪河水电站等骨干企业,改组、合并和新建了200多家机械工业企业,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这一时期,广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了长期而艰苦的实践探索,即便在国民经济发展遭遇困难的时候,仍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广东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走出了一条富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子。这一时期,广东的经济发展、区域城乡发展、思想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生态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关数据显示,至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226.71元和10542.84元;城镇化水平达67.4%,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49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2%。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还贡献了现代化的创新理念、思路和实践经验。“珠江模式”“深圳速度”“东莞经验”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贡献了实践模板。这一时期,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广东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从温饱到总体达到小康再到逐步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以来,广东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双区”建设,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强省建设、法治广东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成就。至201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7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118元和18818元,城乡差距比持续缩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广东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美丽中国的先行区急速行进。尽管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的冲击,广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中央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谋划的指引下,广东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了现代化实践,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广东七十多年的现代化实践,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和话语,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给出了广东样本,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广东经验。广东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实践的发展性,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广东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现实优势

区域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定地域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现象。区域现代化与全国现代化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我们要立足全国现代化大局,深刻把握广东的现实基础,充分彰显广东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牢牢把握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发文在广东成立经经济特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除了这五份文件之外,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先后批复设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10月,省委印发了《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要求把以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这些重大战略中蕴含了中央、省委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和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对于广东探索区域现代化之路具有引领作用。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不断强化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在国家平台上集聚国家资源,为区域现代化争取更多国家力量支撑,从而不断增强广东发展的高度、厚度和韧性。

二是深刻认识广东经济基础雄厚的综合优势。其一,广东发展水平已接近高水平经济体门槛。2019年广东人均GDP约为1.4万美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据此测算,2035年,广东人均GDP将达到3.2万美元,超过《中国现代化报告》中所界定的人均GDP为3万美元的现代化标准。其二,广东发展整体质量达到较高水平。至2019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达55.5%,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标志着广东进入“服务型社会”。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实体经济发达。“十三五”时期,广东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钢铁、电子等为主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以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作为世界重要制造基地,广东实体经济发达,拥有华为、腾讯、广汽、格力等14家世界500强企业,58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拥有1300多万个市场主体。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培育一批世界级、现代化的创新集群、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厚植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三是准确理解广东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社会的领先优势。按照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2)》,广东小康实现程度93.4%,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测算,广东在2018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但达标不等于全面实现。十三五期末,广东通过脱贫攻坚战,基本实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先行基础,积蓄了更强势能。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夯实区域现代化的根基。

四是充分彰显广东改革精神和创业精神的“软实力”优势。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广东大地逐步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和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神正是广东奋进的最佳写照。广东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必须发挥南粤深厚的崇商重利的底蕴,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在改革开放上领时代风气之先,不断增强广东在文化气质、精神素养等方面的“软实力”,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硬支撑。

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广东路径

广东如何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如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笔者认为,要在深入领会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着力从历史使命、根本依托、战略支撑、核心动力、价值诉求以及打造显著标识等方面找准方向、把握路径。

遵循中央嘱托,把“先行探索”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三次视察广东,寄语广东继续充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再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无不透露出习近平对广东“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殷殷嘱托和殷切期望。多重叠加的国家战略也蕴含着对广东“先行探索”现代化路径的要求,期望深圳为全国现代化“先行示范”。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谋划和中央的战略定位大大拓展了广东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广东现代化的动能。广东要把握好“先手棋”的历史使命,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好2035年远景规划,以此指导全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近几年,广东落实“1+1+9”工作部署,推进“双区”建设,都有具体部署和总纲,并强化督促检查,定期盘点对账,引导全省各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落在实处、务求实效。

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依托,把“新发展格局”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者同根同魂、互为表里,具有内在统一的联系。区域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属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必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依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前提。广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好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是必须把握重点,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不断发展。珠三角要进一步壮大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沿海经济带要突出陆海统筹,大力建设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临海产业集群;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二是必须通过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破除实现现代化的堵点难点。通过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逻辑结果,体现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广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做强做大制造企业群上,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牵引制造业整体提质升级,厚植产业优势;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增长点,增强供给体系的质量优势。努力推动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平等竞争、相互促进中共享新时代发展机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强省”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现代化的生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广东必须抢抓机遇,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一是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建立健全与创新发展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确保科技创新效率,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突破口,持续强化国家科创中心职能。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谋划和建设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吸引全球科技成果来粤孵化育成转化。不断深化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三链融合,持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平台,稳步提升广东基础科研能力。组织实施一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动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实验室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强大引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实现现代化的落脚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区域现代化的主体动力。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加快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解决和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失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广东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提高、均衡发展。通过大幅度增加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行为更加文明有序,推动广东民众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广东”打造成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标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生态本底优良,群众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强烈,有条件也有必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标准,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筑牢北部生态屏障,推动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着力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强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打造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将东江、西江、韩江、北江打造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金羊网文/羊城晚报评论员陈雷刚)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天天学习 | 关于执法司法公信力,习近平这句引用意味深长
21:38
110 节日快乐!
21:38
【每日一习话】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21:38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69例 其中本土病例48例
08:51
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 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3例
08:51
新一股冷空气“已在路上” 广东未来三天寒冷仍在
08:50
广东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 采供血总量稳居全国前列
08:49
广州第二批市场采购贸易集聚区 拓展试点市场开展业务
08:49
广州将迎写字楼供应高峰 餐饮品牌租赁有望继续回暖
08:48
广州地铁公布2020年在建新线进度 22座车站主体封顶
08:47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