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前行力量
破损的纸张,不再清晰的字迹,岁月流转,却不曾让这些年代久远的家书褪去色彩。史砚芬、骆何民、李云鹏、冷少农、许英、朱杏南……烈士们的红色家书,字字滚烫,句句感人,表达了共产党人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会如期而至,在这样一个非常时刻,除了怀念我们的亲人之外,清明节还被赋予了另外的意蕴——凭吊先烈。英烈们不应该被忘记,忘记他们就意味着背叛。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品读一封封红色家书,对于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完成未竟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家书映照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民谋福祉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锁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解放天下劳苦大众,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100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前赴后继,慷慨赴死,在所不辞,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心。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彪炳千秋,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红色家书是我们党史教育的“活教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土地革命时期也好,抗日战争时期也好,解放战争时期也好,红色家书中蕴含着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尤其那些在狱中写下的家书,催人泪下,令人为之动容。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家书中写道:“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方志敏烈士被捕入狱,环境险恶,但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没有动摇过。我们党从最初建党时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一个大党,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几十年来,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英勇奋斗,感天地,泣鬼神,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封封红色的家书,既是一份份血染的信仰,更是一堂堂生动的党课,是我们党史教育的“活教材”。
红色家书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品读红色家书,从中可以看出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刻,先烈们总是挺身而出,他们把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显示了一种可贵家国的情怀。革命烈士史砚芬在家书中写道:“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一封封红色家书,镌刻着家国历史,承载着红色基因,品读红色家书,人民才会有信仰,鼓舞人民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复兴伟业而英勇奋斗;品读红色家书,鉴往知今,这样的民族才会有希望;品读红色家书,才会产生昂扬向上的力量,激励全国人民为了民族复兴伟业英勇奋斗,显示出国家力量。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先烈们没有屈服,他们知道,今天把牢底坐穿,就是为了新中国诞生,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其家国情怀可歌可泣。
红色家书是我们新长征路上的加油站和动力源。去年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愿景可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前行力量,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奋斗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我们豪情满怀。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奋斗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底色和追求。我们要从一封封红色家书中汲取前行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只有起步点,革命没有终点站,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后,我们要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这是一种历史之责,我们别无选择。(金羊网 文/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