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也要关心他飞得累不累
特约评论员 杨飘
成都49中小林同学的意外离世引发了全网关注,一连几日的质疑和追问终于在公布监控内容之后有了答案,我们不禁为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扼腕叹息。监控显示,小林在坠楼前曾前往水泵房用小刀割腕,而早在去年6月,孩子就在QQ聊天中表现出了轻生的想法。但在孩子母亲自述中孩子是“高高兴兴的”去学校的,在此之前,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轻生倾向。在此,我无意指责这个母亲,一来,小林的离世与父母并无直接关系;二来,大悲之下,任何居高临下的指责都是在这个家庭的伤口上撒盐。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否太少了?
父母是和孩子最亲近的人,但其实父母可能并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很多时候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却并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停留在接送孩子上下学途中的寒暄和饭桌上的简单对话,而这些对话的内容也多是围绕着孩子的成绩展开。“最近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学生时代很多人最熟悉的来自父母的声音。偶有关于生活的提问也是直截了当的一句“最近在学校开不开心呀?”,在得到孩子的一句“开心”后便结束了对话。
不止父母,老师和社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一来任课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照顾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二来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他们难已关注到每个同学的心理健康状态。如此一来,学校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也就停留在了填问卷、做心理健康测试的程序上,很难发现问题。以小林的学校为例,有3200余名学生的中学,只有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初、高中新生入校时,学校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小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事实上,孩子也不一定会在父母、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很多人哪怕在学校遭遇了不开心,也不会向父母袒露心声。因为父母不一定会让事情得到妥善解决,有的父母第一反应甚至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而当孩子向父母表露自己可能存在的抑郁倾向时,往往也得不到重视,信奉“挫折教育”的父母往往会觉得这是因为孩子“活得太幸福了,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孩子鼓起勇气开口,换来的不是安慰,甚至可能是“懦弱”“矫情”等的指责和鄙夷。当学生转而求助心理老师时,不论是否有帮助,老师都会第一时间的告诉学校和班主任以防止出现意外,学生可能会感到“他们只想看着我别出事”,由此产生不信任感。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调查数据显示,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18%左右。(注抑郁症状不等同于抑郁症,但能表明很高比例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重视、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如果我们和孩子们的交流再多一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更多一些、发现得更早一些,那小林是否就不会走上天台?像小林一样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青少年是否就不会想要走上天台?
(作者为在校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