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科类培训也应纳入“双减”治理视野

来源:金羊网 作者:熊丙奇 发表时间:2021-09-30 07:30
金羊网  作者:熊丙奇  2021-09-30
开学已近一个月,上海、海南、浙江、重庆、广西、辽宁、天津等多地已陆续推进关于学科类和非学科项目鉴别指引相关工作。

□熊丙奇

围绕“双减”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鉴别讨论仍在持续。据媒体梳理,开学已近一个月,上海、海南、浙江、重庆、广西、辽宁、天津等多地已陆续推进关于学科类和非学科项目鉴别指引相关工作。

虽然此前教育部已经发文,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范围,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的界定仍存在模糊地带。比如,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学科类范围,英语培训属于学科类培训,而有培训机构认为“新概念英语”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素质,不属于学科类培训,而属于非学科类培训。

显然,如果不能消除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界定的模糊地带,就会出现机构打擦边球把学科类培训包装为非学科类培训进行违规经营的问题。科学鉴别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不能只看学科概念,而要看培训的实质,从而引导培训机构理性转型,开展非学科培训业务。

事实上,目前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划分,并非十分严谨的科学划分,而是从现实出发,便于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引导,而进行的划分。从学科概念看,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是学科,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也应该是学科。而从现实看,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培训,由于与升学挂钩,很多是提分培训,不但加剧应试教育,还增加家庭的焦虑,因此,成为此次“双减”治理的重点。

艺术、体育等学科的培训,相对来说,并没有形成和语数外等科目培训一样的培训热。家长送孩子进行艺术、体育培训,主要还是发展艺术、体育兴趣与特长,而且,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美育、体育、劳育等存在被边缘化、弱化的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提供这方面的培训,也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教育选择。因此,“双减”开放了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培训。

是否和应试挂钩、是否进行提分培训,显然是比按学科概念界定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更能体现治理精神的原则。各地教育部门提出的鉴别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的标准,也基本按照这一思路。而进行这样的鉴别,就不但要看培训名称,更要看具体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了,这就需要建立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别。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提出,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性、多变性特点,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

如机构声称自己进行的是非学科类培训,而监管部门认定为学科培训,那么,机构可以请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别、认定,提交给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则可组成省市一级的专家委员会,根据培训的具体内容、方式、广告宣传、对家长的承诺等进行再次鉴别。是围绕提分、升学进行的培训,还是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培训,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鉴定,这是不难辨别的。

随着“双减”的推进,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向非学科类培训,资本也涌入非学科类培训。对此,校外培训机构要意识到,虽然“双减”开放了非学科类培训,但鉴于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的界定,主要依据是是否与升学挂钩,进行提分培训,因此,随着美育、体育纳入中考,并逐渐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假如机构和资本涌入非学科培训领域,加剧非学科培训的竞争以及内卷化,导致艺术、体育培训出现过热与应试化倾向,那未来把艺术、体育培训纳入学科类培训管理,是完全有可能的。

“双减”要减轻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不只是学科类培训负担。非学科类培训负担加重,也是“双减”要关注的问题。近日,针对学科类培训转向和资本涌入非学科类培训等问题,教育部表示,为防止出现政策空白,教育部将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这传递出重要信号。机构和资本进入非学科培训领域,一定要避免重蹈学科类培训的覆辙,不能过度逐利,要坚持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教育选择的定位。(作者是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