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联系群众的桥梁,更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关键所在。唯有坚持问题导向,真正沉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火热的基层一线和广大群众之中,才能精准把握客观实际、洞察事物本质,从而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
带着问题下基层,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与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带着问题下去,意味着我们承认实践中有需要解决的矛盾,承认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本身便是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党员干部要彻底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以真诚之心拜群众为师,虚心问计于民。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平等交流中,在关切冷暖的闲话家常里,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感受最直接的脉搏,了解最迫切的期盼。这种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的互动,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让群众愿意讲真话、道实情,得以掌握最鲜活、最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
带着问题下基层,是探寻解决实际问题有效途径的必然选择。带着问题下基层,其核心目标就在于“破题”,在于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一方面,要确保“破题”的精准性,聚焦关键领域,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只有目标明确,调研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要确保“破题”的实效性,坚持实事求是,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规律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要将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把在基层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凝聚的共识,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思路与举措,并将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是否真正满意,作为检验调研成果的根本标准。
带着问题下基层,是锤炼过硬工作作风与提升能力的重要考场。调查研究的态度与方式,直接反映工作作风的虚实。党员干部必须力戒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坚决摒弃“蜻蜓点水”式、“走马观花”式、“嫌贫爱富”式调研。既要展现优良的调研风貌,严格执行轻车简从,切实减轻基层的迎送负担;又要展现严谨的调研作风,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建立真诚的沟通与信任。同时,要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不能“调”而不“研”、“研”而不“用”,让调研报告束之高阁。要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机制,把经过充分论证、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及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政策、实施方案和行动举措,并对基层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提炼,推广到更广范围,使调查研究真正发挥出推动事业发展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作用。(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