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评丨在更高水平开放中树起新的“广东坐标”
□阅尽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动荡国际局势,中国当前的路该如何走?全国两会给出了明确答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显然,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进而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先试地,广东理应做出更大贡献。
“先行一步”靠的是敢闯敢试
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广东始终领风气之先,勇立潮头。从率先冲破僵化的经济体制,解放思想,引进外资,到“三来一补”、合资企业于珠三角遍地开花;从放开物价、打破“大锅饭”,到创建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大力引进人才、“孔雀东南飞”,不仅迅速带动广东经济腾飞,让一个农业省份跃升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而且,为全国改革开放闯出一条新路子,树起珠三角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部署,赋予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广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支持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近年,广东大力推进政府服务和商事制度改革,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如商事制度改革、网上服务、“一网通办”等多项改革成果被推广至全国,成为国家性的顶层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在快速推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规划正在实施之中。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广东的根和魂”。广东能取得今日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并不断拓展开放领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而广东之所以能“先行一步”,除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放手放权,很大程度也在于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敢闯敢试敢“饮头啖汤”,从而书写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章。
更高水平开放要有更开放的理念
广东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令人瞩目,但随着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式的同步推进,广东不断被追赶甚至某些方面被超越,先发优势正在逐渐缩减。尤其是步入新发展时期,广东面临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整体水平不强、营商环境优势相对弱化、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无论是与中央的嘱托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我们都还有很大努力空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广东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立新功,依然取决于有无改革定力和使命担当,能否在更高水平的开放中,锐意进取,树起新的“广东坐标”。
说易行难。更高水平的开放该如何谋篇布局,突破口在哪里?尤其是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各种矛盾累积,过去那种单兵突进、破冰式的变革模式已未必适合新形势。更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必然伴随着更精准、更科学以及更多元、更复杂的综合改革,这既需要敢闯敢试的胆识勇气,亦需更高的政治智慧与统筹协调能力。
对广东来说,这无疑是更为艰巨的考验,但也是再次腾飞的重大机遇。更高水平的开放,必然要求改革者自身有更宽广的全球化视野,具备更开放的胸怀和更为开放的理念,亦要有更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敢于破除固化的路径依赖与思维惰性,大胆探索新模式新路子,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更高水平开放的标杆
论及更高水平开放,必然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对广东来说,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粤港澳三地,不仅地域相连,且文化上同宗同源,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港澳两地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曾为推动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如今,三地的人员往来、资源共享等日益紧密,也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客观便利。
但是,由于三地社会制度不同,货币、税制、法律自成体系,如何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是以往改革中从未遇到的难题,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引领,寻求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从而实现三方共赢。
粤港澳三地在科技、人才及市场等方面各有优势,广东已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港澳则具有教育、科技及国际市场窗口的优势,三地共同携手,不仅利于尽快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实力,使之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最具竞争力的湾区,也将为中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新范本。
可以预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又一华彩重章,也将是实现中华民族真正腾飞的重要动力。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