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下好“三步棋”丰盈大国粮仓,用“中国碗”盛“中国粮”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红军 发表时间:2022-06-18 11:21
金羊网  作者:李红军  2022-06-18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图/央视网

眼下,我国小麦收割总体已经进入收官阶段,截止6月17日,我国夏粮主产区小麦收获进度过九成。由于各地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明显。目前,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麦收已经结束,陕西、山东、山西、河北麦收有序推进。今年,中央财政专项安排8亿元资金,选择200多个县开展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并在华北、西北等水资源严重匮乏区建设一批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加快构建绿色种植制度。农业农村部今天发布小麦机收进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2.75亿亩,总体进展顺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让我们的大国粮仓不断丰盈起来,已经成为一道社会必答题。笔者以为,下好“三步棋”不断丰盈大国粮仓,才能用“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下好守护18亿亩土地红线这步棋,用“中国碗”盛“中国粮”。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可耕地面积并不很多,为此我们国家划定了18亿亩的“土地红线”。只有守住这个“红线”,我国才能用世界不到8.6%的土地解决14亿人的饭碗问题。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来保护好我们的每一寸土地。“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失去了土地的支撑,一切都无从谈起。守住18亿亩的土地红线,就要采取硬性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依法规范土地存量,做到让土地有增无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有了土地支撑,粮食生产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至于干枯衰竭。

依托科技进步,下好科技兴农这步棋,用“中国碗”盛“中国粮”。眼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发凸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长期以来,传统的农耕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粗放型经营成为中国农业特色。乡村要振兴,科技要先行。做好科技兴农这篇文章大有必要,要让粮食生产蕴含更多“科技因子”,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比如种子的选配、播种、施肥、浇水、喷洒农药等环节,充分体现出科技进步的巨大优越性。“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让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事生产,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粮食生产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让粮食生产处在一种最佳状态。

培育出自己的“金种子”,解决好“卡脖子”问题,用“中国碗”盛“中国粮”。如果说土地是粮食之母的话,那么种子则是粮食的根和魂。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袁隆平院士用了50多年时间,把一粒野生稻种变成了世界受益的“超级稻”,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卓越贡献。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就目前来讲,我们还没有实现粮食生产种子的国产化,还存在着“卡脖子”的问题,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辱使命,多多研发出自己的“金种子”,避免受制于人。好种子是丰产高产的前置条件,唯有好种子才能多打粮食,从而端牢“中国饭碗”。

仓廪实,天下安。仓廪实,民 之幸。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每个华夏儿女都是大国粮仓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多一些忧患意识。劳动创造世界,汗水成就未来。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只争朝夕,笃行不怠,为丰盈我们的大国粮仓而不懈努力吧!(金羊网 文/李红军)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