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医德”传家久 “乡医”暖乡亲

来源:金羊网评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8-08 17:03
金羊网评  作者:  2022-08-08
他们一家是广大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他们是一家人,都是医生,而且都是党员。他们平凡,没有宽敞的诊室,没有高档的医疗设备,甚至没见过太多复杂的病例。但他们确实是三级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力量,也是离患者最近、了解患者病情最及时、实施急救措施的第一人。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曾荣获过山东省临沂市“最美乡医”称号的张德庆一家,他们祖孙三代,扎根沂蒙大地,为乡亲们提供健康服务七十余载,用全家的医者仁心,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用全家务实之举温暖着乡亲们。他们一家是广大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三代乡医”里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精神。“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一家“三代乡医”虽平凡,但平凡中透露出为民奉献的力量,他们扎根偏远地区,为了解决村民家门口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坚持甘当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实属不易。张德庆的爷爷张道立在13岁时,亲眼目睹自己的村里出现流行病,村民备受病痛折磨的现象,于是从小就立志行医救世。在张道立19岁时,跟随队伍走上抗日前线,20岁当了一名战地卫生员,跟随医疗救援队伍穿梭于最激烈的抗日前线,承担救护伤员的任务。他的关爱感动了一名伤兵,伤兵送给他一个泛黄的小布包,里面是一个治病方子。到了年底,部队修整改编,张道立带着部队和战友的嘱托,怀揣着这本治病方子,回到家乡后,被推荐担任大队会计和卫生保健员,从此为乡亲们医病疗伤。这也是张家杏林传承的起点。没有卫生室,张道立便腾出自己家的一间屋子;乡亲们病情复杂,张道立便四处拜师学艺,掌灯夜读医学书籍……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像张道立一样,有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精神,时刻把群众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情落实办好,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间,做深得群众信任的“人民公仆”,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

“三代乡医”里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担当精神。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潮头,唯有担当者能乘势而上。张德庆的父亲张在吉几乎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的誓言是,”当一名乡亲们信任的好医生”。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边学边干,想方设法学习治病的本领。为了增加治病救人的本领,多次向邻乡经验丰富的张恒柱登门请教;为了治疗农村常见病,多次步行三十多里山路向民间医生曹淑锷学习医疗心得;为了掌握接骨、治疗烫伤等医术,多次通过写信问询等方法来学习。这位乡亲们眼里的生命“保护神”,1970年春,在部队医院医疗队的帮助下,带头在曲家洞子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1971年,张在吉争取上级医疗单位的支持,组织创办了沂水县院东头公社曲家洞子制药厂……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张在吉为“标”,在接力担当中跑好新征程,随时把基层的“苦”、基层的“累”当作是脚下的“小泥丸”,以敢为人先的勇毅书写新篇,以奋楫争先的豪情化茧成蝶,用担当的精神挑战一切困难,用担当的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把梦想写在基层灿烂的未来中。  

“三代乡医”里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守精神。“传承医德仁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这是我们全家人永远的追求。”张德庆从小耳濡目染了爷爷和父亲为乡亲们治病的情景,行医的艰难,也感受到了乡亲们对爷爷和父亲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敬重。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像爷爷、父亲那样的乡医,像那样的共产党员。23岁从卫校毕业,本来可以留在县城工作,可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出诊箱,并接过了爷爷和父亲对他的悉心教导。31岁那年,非典型性肺炎袭来,他主动参加村里疫情值班,自己负责的几个自然村,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去发放宣传单;33岁时,向有关部门申请,建起了标准化的卫生室,与妻子一起为三个村近两千名群众服务;为了和时代接轨,给病人看病少走弯路,主动与上级医院建立联系……“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广大基层干部,要循着张德庆的足迹,将青春昂扬在基层的大地上,追寻他“有功不改本色”的坚守,无论遇到多少“娄山关”、多少“腊子口”,都应该坚守“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责任意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意志,“功成不必在我”的为民情怀。造福一方百姓,守护一方安澜。他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正解决了乡亲们的“行医难”的问题,温暖了乡亲们,将“医德”传承了下去。(文/王一)

编辑:吴方舟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