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协同发展

来源:金羊网 作者:殷立飞 发表时间:2022-12-27 07:49
金羊网  作者:殷立飞  2022-12-27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是一个软硬件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深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的高水平谋划推进路径,从规划引领、重点任务、推进方式和根本立场四个方面,全面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性,既能汲取三地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又能促进要素流动。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就需要在协同发展上下功夫。然而,当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产业、交通以及科技研发等协同上的难点堵点痛点依然凸显,亟须通过解决这些制约性难题,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面临的制约性难题

当前,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协同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第一,产业协同性较弱而竞争性强,产业同质化现象凸显。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但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城市间缺乏协调和有效关联。2015年—2020年广东珠三角内部工业同构相似系数平均数基本呈上升态势,如深圳、东莞和珠海系数均达0.9以上,中山、佛山和珠海之间的系数也在0.8左右。此外,珠三角外围部分地市产业趋同程度也比较高,如肇庆、江门、阳江、清远和云浮等地区的系数在0.7以上,说明产业同构情况仍未得到缓解,产业链内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等问题凸显,抑制广东产业内循环。

第二,交通基建发展定位有所重叠,一体化网络建设尚需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以珠江为界,东西两岸的交通航运发展极不均衡,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东强西弱的格局。航空运输方面,大湾区内有客运能力的机场共有七座,其中香港、广州、深圳三个枢纽机场占据了全部机场客运量的90%以上份额,高效便捷的航空运输服务也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东部地区,无法有效覆盖到广大珠江西岸的城市。铁路运输方面,覆盖范围也集中在穗深的结合地带,而粤东及粤西的部分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缺乏高效的轨道联通。公路运输方面,公路交通的路网密度也呈东密西疏的状态,并且虎门大桥、南沙大桥运力已达上限。此外,较多公路、铁路、轨道独立运行,缺乏有效联通,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无法完成有效对接,致使湾区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海空联运等发展缓慢。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研发要素流动的穿透性面临制约。一是表现在地市科研资金拨付便利化不足,经费管理制度差异较明显。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财政科研资金对港澳跨境拨付仅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取得进展,但在地市层面还难以衔接,科研资金跨市申领未实现完全开放。同时,粤港澳三地科研基金在申请以后,仍受到行政区域限制,涉及持股比例、审批程序、开放领域、准入条件等诸多限制,叠加三地科研基金管理模式、监管政策上存在差异,令资金用途、经费报销以及事后审计等方面难以对接。二是表现在科研设备流通规则暂待优化,技术设备资源分配不合理。目前,香港高校和研究机构无法将其拥有的科研设备直接转运或赠送给湾区内地的分校和研究分院,且部分设备进出口规定相对严格,如海外和港澳返修科研设备入境也只能按进口处理等,堵塞大湾区内科技合作通道。此外,有关科研设备共用共享的规则和政策仍局限于部分设备类型,部分重要设备仍然被排除在外。例如,大湾区城市的医疗政策并未获取医疗药物、器械的审批权,境外药品及医疗设备的进口规制较多,暂未实现科创设备和资源完全共通共享,不利于三地医疗机构协调发展。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的路径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是一个软硬件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经调研,要系统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协同,既要在产业布局、交通连接等硬件基础上提升协同水平,还需要在科研要素等软件协同发展上下功夫,实现协同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一,完善差异化生产体系,打造现代化产业布局。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针对珠三角部分城市支柱产业高度重叠的现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引导一些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退出和转移,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鼓励企业将生产制造和仓储物流等环节移至粤西、粤北等地区。二是,探索建立产业耦合机制。改善湾区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的产业结构,建立起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协同体系,构建高端产业集聚于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地带,其生产基地集聚于各个外围节点城市,使城市群内产业的协同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第二,推进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协同发力,助力打造内联外通的交通体系。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建设,打造内联外畅四通八达的链接枢纽。一是,打通国外货物流通堵点。对标国际一线开放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铁路物流基地,加速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运输枢纽建设,构筑区域物流一体化网络。二是,加强东西两翼开放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汕头、湛江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揭阳机场扩建和梅县机场迁建工程,拓展东西两翼国际航空航线。重点建设汕头区域性枢纽港,着力推动建设粤东港口群。强化湛江作为粤西的区域性枢纽港功能,将粤西港口群打造成西南地区主要的出海通道。三是携手港澳共建“粤港澳—桂滇—东盟”综合运输大通道。推动广东沿海港口如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和汕头港等与香港港共同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实现港口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一体化信息联通与联运协作契合度。

第三,加快促进科研要素互联互通,全方位提升整体协同创新水平。一是探索设立粤港澳一体化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科研资金“过境”开辟绿色通道。以三地共建的粤港澳一体化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建设为抓手,促进科研资金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聚集与融合,推动三地科技部门和企业、机构互联互通,以此为契机,设立更多科技投资基金。同时,尽快解决研究经费的跨境障碍问题,进一步完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使用等规则,在经费使用、成果权属、国资管理等方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探索科研经费调剂权下发、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二是破除科研设备共用共享规则局限,统筹用好三地优质科创资源。系统梳理并统筹三地创新要素,依托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平台,逐步开放各类重要科研设备和资源跨境使用限制。探索建立粤港澳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平台,不断在粤港澳大湾区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程度、仪器设备利用率和仪器资源状况信息化程度。深化产业现代化技术研发合作,促进新兴技术产业优势创新机构资源共享,推动广深莞带动其余城市,实现紧密协作、联动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GD22TW06-04)的研究成果

(金羊网文/羊城晚报评论员殷立飞)

(作者是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博士后)

编辑:郑健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