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评线】金羊网评:以实干为“笔” 写好调查研究这篇“命题作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
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当前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年轻干部,要想做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工作,调查研究是必须修好的一节课。无数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群众,真心对待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清、分析透、解决好。
以学为引,俯下身子,真抓实干。搞调查研究,为的是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形式主义要不得,摆架子装官样更是要不得。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做好基层调查研究,则需要时刻以勤奋刻苦的“工匠精神”抓好业务知识学习,以精益求精的“螺丝钉精神”强化服务态度,以一丝不苟的“时时放心不下精神”锻造责任担当。特别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更是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以“甘当小学生”的谦逊和“磨砺始得玉成”的清醒,俯下身子和老百姓坐到一条板凳上,诚心诚意地拜人民为师,实实在在地把基层情况摸清楚、摸透彻,万不可把调研变成参观,拍几张照片、说几句场面话就上车返程。流于形式的调查研究,是在浪费时间、精力和公共资源,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不说,还贻误乡村振兴工作向前推进。
以民为本,发扬优势,长驱直入。乡镇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做好调查研究,答好人民之问,必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广大年轻干部要走近基层、深入群众,牢牢站稳群众立场,将群众冷暖捧在心间,接地气、通下情,“俯身”倾听群众呼声,“亲身”解决群众困难,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通过调查研究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做到积极向上沟通,向下解决,切实将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以效为要,解决问题,增长本领。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更是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本身连着真知与行动,串着信息与决策。年轻干部应时刻谨记调查研究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调查研究不能止步于出报告的层面,要本着对工作负责、事业尽职的态度,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在推动调查研究形成闭环、落地见效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保持青年的这一股冲劲闯劲,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涉险滩、破坚冰,怀抱理想又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又善作善成,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突破难关的实际成效,真正变成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干事创业的“排头尖兵”。
用双手触摸民情,以双脚来丈量责任,才能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调查研究,关系着基层民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广大年轻干部,要力戒“走马观花式”“蜻蜓点水式”等形式主义,将调查研究的实干之风贯穿于基层的各项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克服一切困难,为乡村振兴交上一份优秀的调研答卷。(文/文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