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写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文章,已然成为时代课题,需要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抓住时代的特征,顺应时代的变化,承担起新的使命,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时转化和当代表达,用“新”赓续文化之美,让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出彩。
坚定新文化定位,守初心更要敢创新。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创新中用“心”才能保持活力。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保存历史记忆,更是让人们持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不仅是政府的事,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传诵中感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境美,在《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等传统舞蹈中领略频频“出圈”的民族风姿,在端午节、中秋节中感受家国情怀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中华民族已经行稳致远地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找准新时代文化表达的节奏点、突破点,让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心得以释放,在视野、格局、深度上不断开拓,做到思想更先进、艺术更精湛、技术更前沿、审美更高级,让文化传承和创新在大家生活的点点滴滴间完成“蝶变”。
用心传播,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新生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静止,更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以时代为背景,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对文化传承方式予以创新,重视文化实质内容,注重文化精神气质,积极践行其精神特质,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文化传承方式陈旧的问题。不管是小到提笔写下的一个汉字,还是大到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弘扬文化,就必须要对文化有感情、有热情、有激情,不断厚植为民情怀,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事半功倍、干出实效。同样,无论是重走长征路、唱红歌,还是一场现代化设计和传统手艺结合的技艺表演,这背后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人,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不拘泥于形式,用自己新的方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让世界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恒魅力。
面向未来,才能与时俱进、创新进取,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铿锵步履迈得更强劲更有力。“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繁荣。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是利用,蕴含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且文明没有中断的唯一古国,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载体,一个国家的底蕴,更是延续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诸如“天人合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大同”等等中国的“世界观”,在继承与发展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今,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正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我们当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形成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擦亮中华文化瑰宝,让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向世界绽放光彩。(金羊网 文/王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