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民生建设融合发展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何满雄 发表时间:2023-09-15 07:30
金羊网  作者:何满雄  2023-09-15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民生建设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民生建设融合发展。

领会“环境就是民生”的深刻意蕴,把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摆到优先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领会“环境就是民生”的深刻意蕴,把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摆到优先地位,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民生观的必然要求,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环境就是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重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妥善处理的最优先、最重要、最基本问题,是最基本、最广泛、最现实的民生。民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与民生幸福,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直接目的就在于满足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民生需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存方式肆意掠夺破坏自然生态、剥削侵占工人阶级劳动价值和民生福祉的状况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提出了“人道的支配自然”的思想,既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肯定“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又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马克思强调要通过劳动实践,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达到改善物质民生和生态福祉的目的,指明无产阶级政党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民生观,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时代意涵。

“环境就是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弘扬了马克思关于“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凸显了生态环境建设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先地位;指出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明确了推进生态与民生相结合,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发展宗旨;指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了以良好生态赋能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的行动纲领,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为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民生福祉的关系提供科学指引。

“环境就是民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超越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为中心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环境就是民生”,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是破解这一矛盾的根本着力点。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群众民生福祉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是其先进性、优越性的重要彰显,实现了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发展的传统现代化路径的反思与超越。

创新发展思路,以良好生态赋能民生高质量发展

践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价值追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同层面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更高起点创新发展思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融合、和谐统一、共赢共进。

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多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好经济增长、民生保障、绿色转型,以绿色转型打开经济发展新空间和民生发展新空间。要坚持系统思维,围绕全面绿色转型科学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建设,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美好现实。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更好转化、实现生态福祉增量提质的有效制度安排。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打造中国特色生态产品评估价值体系、价值发现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畅通的转化实现路径,如培育区域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扩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行业企业范围,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机制;探索搭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碳金融市场功能;探索碳交易跨境便利化机制,在全球市场中更好发现、提升我国生态产品价值。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跨区域生态利益补偿制度,形成以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化补偿为主体的框架体系,推动构建生态受益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提升生态保护主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自觉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动性。

推进超常举措常态化,夯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系列超常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有限时间内取得非凡成就,有力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增进了群众生态福祉。接下来,要加强对超常举措进行经验总结提炼,融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产品交易等方面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有效机制,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要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制度、法治的刚性和权威牢固树立起来,推动生态建设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推动群众生态福祉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坚持共建共享,深入推动全民绿色行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更不能做生态破坏者。要强化思想教育,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融入干部群众的血脉中、骨髓中。要强化实践养成,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乡村建设活动,引导整个社会经济价值体系发展走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要强化制度保障,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使全民绿色行动依法依规有序开展,保障生态福祉的公平正义、人人共享,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金羊网 文/何满雄)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