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9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该法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出台?有哪些意义?人民网采访专家进行解读。
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群众来说,是真正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从而在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上进行了完善和改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委政府是服务群众的主体,要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群众的需求,是服务的着力点。群众心上事,服务上心事,要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群众的需求是什么,诉求是什么,才能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效果才会更好一些。适儿化改造、适老化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安装了电梯,安装了充电桩,也划定了停车位,让群众的生活方便了许多。健康步道、健身场地、口袋公园、文化广场,这些群众生活上的设施建设和完善,让人民群众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群众的困难,是服务的切入点。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出行难的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智慧交通、智慧停车系统的运用,以及城市雨污分流,白加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出行的难度在一点一点的减小。上班高峰期的公交专用车道,公共厕所门口的临时停车位,公园里面的饮用水接口,这些都是一些细微之处的服务,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群众的问题。
群众的满意,是服务的成绩单。“我为群众办实事”办事的效果怎么样,干什么、怎么干,应该要听群众的意见,干的效果好不好,要请群众来评分。无障碍环境建设、防洪堤治理、生态环境整治、社区背街小巷卫生环境整治,这些服务的效果,要听群众的建议,为群众的幸福生活锦上添花。
美好生活在路上,基层党委政府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以时时刻刻放不下心,换取人民群众的安心和放心,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金羊网 文/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