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迎来通水10周年。从江都水利枢纽起步,世界最大规模的泵站群逐级“托举”长江水北上。10年来,东线不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推进沿线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发挥防洪排涝效益,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工程文化作用凸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从“纸面”到“地面”,历经十年,南水北调工程硕果累累,既在中华大地上编织了一张“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构建了水资源配置新格局,也在一泓清水北上的过程中,解决了民生难题,打通了发展堵点,成为通江联河的水脉、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这十年,在推动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中,着力在水源的源头上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改革创新思维,让“水资源”转化为“水动能”“水经济”,让每一滴水都成为幸福的水,绘就人水和谐、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
解锁“水密码”,“南水北调”蕴藏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南水北调的理念,带来了神州大地水网布局的变化,这背后蕴藏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干群同心解锁“水密码”。10年来,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入山东61.4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6800万人。2019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调水5.87亿立方米。毋庸置疑,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水,映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助力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
盘活“水资源”,“南水北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路决定出路。南水北调理念的提出,不仅是解决了民生用水难题,更是立足国家长远发展,以盘活“水资源”的方式,为解决受水区水生态和水环境长期性、累积性问题提出了新办法,在推动沿线环保治污工作中发挥出巨大作用,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优化。统计显示,东线通水以来,共向沿线生态补水约11.9亿立方米,受水区的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由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5万平方公里。南水北调工程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环保治污、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扮靓人民群众的生活空间。
夯实“水家底”,“南水北调”铺展惠泽后世崭新画卷。水,不仅是生命之水,也是发展之水。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让水成为滋养一方水土的资源,也让水成为发展一座城市的动能,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每一滴水都满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牢固树立节约用水理念,增强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不断夯实“水家底”,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一泓清水绵延后世、润泽人民,绘就美丽中国新图景。
这十年,重塑水资源配置格局;这十年,水生态不断提升;这十年,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新时代新征程,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坚持数字赋能,提升依法治水、节水护水意识,写好新时代“水文章”。(金羊网 文/梁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