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
网络戾气,是指网络上一种极端的心理或风气。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暴等。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有些人的不满成倍发泄,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成为“网络喷子”,一句话可能掀起一场骂战,一张图可能引发一场舆论对决。
“文不能言,字字诛心”。近年来,网络戾气事件频繁触动人们的底线。从电影《搜索》中被网暴自杀的叶蓝秋,到寻亲被生母拉黑遭中伤的刘学州,从曾开着拖拉机到西藏自驾游的“网红管管”遭遇网暴喝农药自尽,到武汉小学生被撞身亡妈妈因打扮精致被网暴后坠楼……回顾这一幕幕令人痛心扼腕的悲剧,根治网络戾气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隐匿性、群体性等特征,一些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按键伤人”。较低的违法成本让网络戾气一时间泛滥不止。但是,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舆论飞地。如今,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深入查找问题漏洞,健全防范治理网络戾气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网络生态,为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整治网络戾气筑牢了法律根基。
法治手段固然是重要保障,平台治理亦是关键支撑。整治网络戾气,首先要整治导致戾气存在的网络环境。这就要求各类网络平台必须有效贯彻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全链条闭环治理机制。对于存在突出问题的网站、APP、小程序,依法采取限期整改、罚款、暂停相关功能、关停下架等处置处罚措施。尤其要从加强内容识别预警、构建网络戾气技术识别模型、建立涉网络戾气舆情应急响应机制这三方面,建好预警预防机制,彻底整治滋生网络戾气的“土壤”,引导广大网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戾气,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件。根治网络戾气,归根结底还是要诉之于人。提升道德水平,养成法律意识,恪守言论边界,这是一个现代公民网上“冲浪”的基本素养。作为普通网民,当不合常理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要多一些宽容和理性,可以提出疑问,但不要妄下结论,绝不当谣言“传声筒”、戾气“扩散器”。
整治网络戾气,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平台、公民必须协同发力,坚持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共建良好网络生态,推动网络戾气治理不断从治标向治本迈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发动、踊跃参与,确保“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金羊网 文/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