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高涨。然而,部分农民缺乏农机维修技术,使用过程中农机一旦发生故障,农民常常无法修理,影响了农业生产进度。广大农民热切期盼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民相关修理维护技术的业务培训,在农村合理布局农机维修网点,盼望“农机保姆”能常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为农民提供服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农机维修这一难题。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和上心的事情。农业的发展,不单单是关系到达产、增收,更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重要程度,自然就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机械化发展上。随着高标准农田和高标准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农用机具补贴等政策的加持,更是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更快,自然也就衍生出了农机使用和维修的技术问题。
群众的“呼声”是服务的“信号”。为群众服务,干什么、怎么干,对于每一个岗位,都还是有一些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是适应新时代新常态的要求,要随着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不断的挑战服务的措施和办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肯定是要清楚群众的想法,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问政于民,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聚焦“急难愁盼”的问题,也就能够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
群众的“问题”是交办的“清单”。干部通过网格化走访面对面的访民情,以及网络领导留言板键对键的听民声,精准的对接群众需求和诉求,梳理出来服务“任务清单”。通过组织的中转、交办、接转、督办等方式,将群众提交的服务“订单”全过程跟踪办理完成,及时的向群众交出服务成效。
群众的“满意”是为民的“成绩”。基层党委政府派出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授种植和管理技术,传授农机使用技术,以及在集中点布局农机维修网点,是对群众的回应。然而,效果好不好,方法对不对,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还是要继续跟进、补充和完善,确保给群众交出一份更满意的成绩单。
民惑我解、民说我办、民呼我应、民点我检,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持务实为民、担当作为,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和揪心事,书写一份高质量的服务答卷。
(金羊网 文/冷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