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21日在京举行。会议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把学习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必修课,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贯彻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做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文章。中国新闻奖,被誉为新闻界的“奥林匹克”,在一件件好作品里,我们品读着多彩的时代,感知着奋进的脉搏,也看到了广大媒体工作者扎根泥土、观察发展、记录精彩的情怀和追求。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赋予国家荣誉,它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新闻精品的呼唤。广大新闻工作者当与伟大时代“双向奔赴”,走进基层大地、深入人民群众,通过实地采访和生动的故事,用深厚情怀、专业本领、实干担当当好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期待更多“走心”好新闻不断涌现。
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观点。中国新闻奖作品犹如奋进征途上不同侧面的精彩“剪影”,纪录着时代的变迁,标注着发展的“路标”。比如,《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展现着奋进中国的磅礴气概,《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全景展现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我长大后也要当一名英雄”》深情表达着凡人梦想……一部作品就是一个时光“刻录机”,记录着时代的精彩,“回响”着奋进的足音。一件件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哲思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是新时代新闻人孜孜不倦、书写人民、讴歌时代、逐梦新闻理想的生动注脚,用新闻的视角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这些作品也展示了新闻舆论在引导公众、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件作品,何以能够深深入人心?“人民立场”无疑是一把“万能钥匙”。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是时代的主角,也是新闻创作的主题主线。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方向,笔下才有芬芳。《老唐卖“碳”记》《老表们的新生活》等作品贴近实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呈现了正能量、大情怀。自1991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连续举办32届的中国新闻奖作品深得人心,一件件作品以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以小人物勾勒大图景,热爆网络、传遍朋友圈,成为海内外热传的精品佳作。深耕不辍、驰而不息,向泥土扎根、向阳生长,一件件好新闻不断涌现,在世界上赢得了口碑的同时,更厚植着话语权、软实力。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驰而不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彩,不失时机用好新技术、新手段,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更多新闻佳作走向世界,是广大新闻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以文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新闻战线当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紧扣时代脉搏,敏锐捕捉社会变迁,准确传递党的政策,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和新时代故事,推出更多有深度、有思想的精品佳作,不断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金羊网 文/一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