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广大的党员干部,都在一线深入实践,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求解决方案。
打破“镜子”,迎接新程。在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有时会陷入“镜像思维”。所谓的“镜像思维”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和意识的认知方式。丰富的经验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参考。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过去的经验,忽视了新的情况和挑战,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思维的惯性,摒弃主观偏见,始终保持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态度。我们需要以“空杯”的心态去接受新的思想、知识和经验,以“归整”的状态去面对新的征程、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既善于向群众学习,又要勇于提问,通过实践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调查研究的过程真正成为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的过程,成为我们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打破“懒惰”,把握方向。当前,调查研究工作正在全面深入推进。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分类施策,严格选题,预先调研,重修式调研等。这些地方在调研选题、方式和成果转化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因此,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时,首先需要了解整体形势,判断定位走势,明确“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干”,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我们需要关注人民的需求,职责的要求,创新的导向,通过对标上级决策部署、党委中心任务、百姓期盼诉求,把握调研工作的正确方向、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确保目标明确,焦点集中。
打破“预想”,寻求优解。调查在前,结论在后,这是客观规律,也是我们的底线原则。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践,遍访千家万户,了解真实情况,剖析问题症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需要用求解思维破难题,用优解思维促提升,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解决难题的“金钥匙”,将调查研究的结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打破“封闭”,合作共赢。调查研究过程中,保持公开透明的程序,鼓励多方参与,切忌耳目塞听、固执己见,这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应保持调查研究过程中一定的公开透明度,保持沟通与协作,进行定期评估与改进,有助于加强交流合作,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快速解决,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强各方之间的默契与信任,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在当今社会,调查研究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重要手段。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警惕一种名为“自我验证”的陷阱,杜绝以上几种可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焦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