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中国文旅事业的独特资源;绿色发展,中国文旅事业的基本底色。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融合,挥毫中国文旅事业发展的特色壮美画卷。近日,广东省林业局、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广东省南粤红绿径发展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全省要根据“5+N”模式标准化建设南粤红绿径、制定建设标准、深化品牌宣传,着力打造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学习园地于一体的南粤红绿径品牌。这个品牌,有创意,有担当,有未来,打造美好希望。
“南粤红绿径”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落实发展规划,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南粤红绿径是指依托广东省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山地公园、郊野公园等绿色园地及周边林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建设长度不少于2公里,具有较为完善的南粤红绿径标识和互动体验设施的主题教育路径,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生态休闲游憩、研学实践体验提供平台。原来如此,绿色环境,红色文化,美丽融合,打造功能,很有前途。到2028年,全省评定南粤红绿径100条,建设南粤红绿径文化驿站100个,培养解说员100人,开发特色课程100套,持续扩大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创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党建知名品牌。相信,南粤红绿径建设必然成为广东的生态建设、红色传承,党建工作的巨大载体,辐射出澎湃力量。
标准化建设,统筹布局,保证质量和数量。标准引领,打造线路;具体施工,保证质量。《规划》勾勒了具体工程图,指出南粤红绿径实施“5+N”标准化建设,强调南粤红绿径的建设与运营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红色引领、弘扬精神,因地制宜、突显特色,公益开放、共建共享,打造精品、示范带动的基本原则。这样的标准化建设,利于保证质量,相互监督,促进发展。 “南粤红绿径”建设关系广东所有地方,关系关东人人,必须统筹布局,合理规划,构建“四区十带百径”的空间格局,“四区”指珠三角红色山水区、粤东红色山海区、粤西红色滨海区、粤北红色生态区;“十带”贯穿全省21个地级市,包括“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观绿美海岛”“红军长征粤北突围,畅享森林氧吧”“踏寻改革开放足迹,游诗画城市”等十条线路;“百径”指规划建设100条南粤红绿径。这样的布局,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个性,打造独特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凸显效益,赋能时代发展,站起广东样板。建设不是作秀,而是要实现效益。要强化品牌引领,带动沿线产业发展,提高南粤红绿径经济效益;要聚焦水陆统筹,增强绿美广东的社会效益;要加强红绿融合,开发具有鲜明南粤红绿径品牌特色的文化产品。总之,“南粤红绿径”建设要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上实现多赢。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贵在不断开拓创新。建设高品质的南粤红绿径空间载体,文旅融合打造南粤红绿径知名品牌,把党建引领嵌入到南粤红绿径建设工作中,把南粤红绿径建设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点,立考核机制,全力打造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广东样板,实现综合效益,广东一定行。
看,从“南粤红绿径”上正走来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融合的 “广东样板”,这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做出的崭新探索。广东省一定能够不负众望,精彩绽放,硕果飘香。(金羊网 文/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