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让传统文化“根脉”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姿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一泓 发表时间:2024-06-10 10:38
金羊评论  作者:一泓  2024-06-10
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碰撞”,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大门。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日子前后,全国文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7300余项,各省(区、市)举办1.2万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守护固阳秦长城已经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说,自己“痴迷”长城20年,双脚走成了“铁脚板”、脑子也变成了“活地图”。从2006年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至今,6000多名保护员已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军。他们,正是一个民族守护自家“宝贝”的鲜活缩影。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从长城到遍布在各地的古老建筑,再到陈列在博物馆里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一件件文物……赫赫宗周、巍巍秦汉、泱泱盛唐,悠远厚重的历史,串联起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纵览各地,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述说五千年文明脉络,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每一件文物,历经沧桑,都是尤为珍贵的文化“家底”,也是激荡每一个国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只有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它们,才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这些年来,我国加大对历史遗址、古建筑、文物和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整治力度。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一步一个脚印抓推动,一个架构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制度逐渐成形,为传承和呵护好来自老祖宗的文化遗产立起了“四梁八柱”,助推我们把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健康、完整、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人说,小到书籍中的文字、美术馆里的书画,大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都蕴藏着文化的力量,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贴近百姓身边,才能够让其“活起来”,走进“心田里”,激荡起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从远处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因我们的创新创造,融入时代的朝气,焕发蓬勃的生气。越来越多人感受到,文化和自然遗产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端午假期,“新中式”旅游“出圈”,各地推出的端午粽、香囊、漆扇等非遗手工体验吸引着游客的脚步,打卡博物馆、观看赛龙舟、体验非遗、汉服妆造等受到热捧,都生动说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走近距离走进寻常百姓身边。

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碰撞”,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大门。从VR到AR再到AI,数字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播和研究之中。走进故宫博物院,游客佩戴VR眼镜,就能置身于故宫的殿堂之中,近距离欣赏那些精美的文物。在敦煌莫高窟,一群年轻人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复活”千年艺术,“数字敦煌”目前访问用户遍布全球近80个国家,访问量超过2200万人次。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碰撞的过程中“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文化的场景之中,亲身感受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文化氛围。“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谆谆嘱托、殷殷期盼,指引前进方向。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探寻中华文明,领略祖国文化之韵、自然之美,各地当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与旅游、数字、科技等业态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根脉”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盈的精神食粮。(金羊网 文/一泓)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