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中华文化 守护传承好中华文明——读《中华文化公开课》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周峰 发表时间:2024-06-12 06:39
羊城晚报  作者:周峰  2024-06-12
8堂公开课,用生动的语言、可信的史料、自信的精神,为我们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绝伦的中华文化大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文化传承发展主题图书《中华文化公开课》的出版,为我们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提供了最好的诠释,是帮助大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文明特质的优秀读物。

阅读全书,感觉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充分领略体会。

一、全书是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一次集中展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书选取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八大中华文化典型元素,以广博开阔的历史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脉络。

中华文化从何而来,如何发展?红山发掘、良渚考古、二里头对夏王朝的实证等等,丰厚的史料、可信的证据、完整的遗址发掘,深藏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在8堂公开课的宣讲中被一一展示。从黄河、长江再到西辽河,在文字、彩陶、农业、神庙、玉器、阶层、王权国家等的兴起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演变画卷;从大运河、敦煌莫高窟再到云冈石窟,在漕运、城市、商业、壁画、彩塑、佛教、雕刻等的多元荟萃中,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脉多元一体的发展逻辑;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华典藉一起,带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沧桑,深刻感悟中华文化对自然之道、天人之道、国家之道的独特思考和民族智慧。

中华文化流光溢彩、蔚为壮观,是一幅永远流动、不会消逝的精美画卷。

二、全书是对中华文明鲜明特质的一次集中呈现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独具一格。全书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切入,对红山、良渚、大运河、敦煌、故宫文化等的讲授,让我们看到每一种文化都凝结出了富有特色的文明成果,更呈现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多年那深厚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这些深厚的文明力量,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独具一格、千年不断。

通过8堂公开课,我们更能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概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放眼世界文明发展史,历经两千年以上,即使遭遇王朝更迭依旧保持文明特征连贯性的只有中华文明,从二里头夏王朝的确证、故宫文化的集大成、到中华典藉的不变传承,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那无法割断的连续性;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到故宫建筑,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始终以平等、开放、交流、借鉴的心态对待其他文明,即使遭受多次外来文明的入侵,我们依然自信自立、守正不移,同时兼收并蓄、不故步自封,这是我们中华文明最为难得的包容性、和平性与创新性;从红山、良渚到大运河文化,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在千年发展中,从分散到凝聚、从多元到一体,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繁荣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熠熠生辉。

三、全书是对中国叙事话语建构的一次集中示范

中国历史浩瀚悠久、底蕴深厚。全书选取的8堂文化公开课,都是由知识经验丰富的考古专业大家、博物馆馆长等人亲自讲授,整个课程有他们自身的深入考古挖掘、典藉整理研究、对世界文化文明的比较,内容集知识性、学术性、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用中国素材、中国语言、中国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质量示范课程。

泱泱华夏,中国历史纵贯人类文明万年之久。全书从红山文化探源开始讲述,经过良渚文化证实了中国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同步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更坚定了中国从哪里来的历史自信;从二里头、大运河,到敦煌、云冈、故宫文化、中华典藉的讲述,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从最初的夏王朝到最后清王朝的演变轨迹,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文化在二千多年的王朝政权史中,始终有一条鲜红的主线,那就是始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再造未来的博大胸怀,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明自信。8堂公开课,用生动的语言、可信的史料、自信的精神,为我们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绝伦的中华文化大餐,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和课程,能够像《中华文化公开课》这样,让中国丰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从沉睡千年的历史遗址、博物馆和典藉中活起来,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为守护传承好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周峰)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