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五年嬗变,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就辉煌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发表时间:2024-06-12 11:21
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2024-06-12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向“新”而行,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新业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建设由此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6月11日上午,“机遇湾区”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在广州举行。通过一组组数据,人们看到了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就骄人并非浪得虚名——用数据说话: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一组组骄人数字,共同见证了5年来大湾区的成就斐然。5年嬗变,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向“新”而行,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新业态。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安排,没有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广东持续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集聚。“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年稳居全国第一。散裂中子源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布局,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先后落地运行,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广东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万家,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位于大湾区内地的数量占比约95%。广东累计培育第一批链主企业5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9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独角兽企业7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一系列大手笔的举措大大推动了大湾区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在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形成了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压舱石”。

强化交通设施建设,为湾区“大动脉”强筋壮骨。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强则国家强。广东人深谙这一点,他们注重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让交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日,完全开通的大湾区“超级地铁”屡上网络热搜,这条连接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5个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城际铁路方便了沿线市民的出行。本月,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的又一个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即将正式通车。这条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大桥,将深圳和中山两地的行车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左右。随着大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大湾区内部的基础设施硬联通让人们感受到越来越多便利。“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建成运营广深港、广汕和汕汕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广东高铁运营里程达2838公里,基本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跨海跨江通道群加快建设,持续改善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运输条件。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骨骼”更强壮、“血脉”更畅通、“根基”更坚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湾区的重要枢纽,海陆空一起联动,繁忙的交通线路运载着一批批货物,成为“一带一路”和东南亚对外贸易的重要载体,助推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成为抢眼亮色。

湾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大湾区之所以能够取得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除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有规则制度对接的软联通。政务服务方面,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正式实施,粤港两地率先实现数字身份认证互认,108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粤港跨境通办。金融服务方面,“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职业资格互认方面,广东与港澳推进医师、教师、导游等领域职业资格认可,试行港澳导游在横琴认定执业,促进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来广东执业,拓宽建筑领域专业资格的互认,累计3950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标准衔接方面,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涵盖食品、中医药、交通、养老等32个领域183项“湾区标准”。得益于政策加持,湾区政策“组合拳”频频祭出,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动力源。

5年嬗变,湾区高质量发展成色足。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瞬间,可在广东这片土地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人敢想敢干,是他们牢记嘱托“走在前”;是他们不忘初心永向前,从不畏惧前进路上的任何困难。人们期待着下一个5年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全面助力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金羊网 文/李红军)

编辑:刘嘉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