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加快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金羊网 作者:肖小平 发表时间:2024-06-14 06:52
金羊网  作者:肖小平  2024-06-14
青年最富有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就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通过科技革命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所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青年最富有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就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和研究表明,科技工作者创造力最强的年龄和学者的学术创新高峰都在青年时期,如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创新高峰期的年龄段在25-45岁之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创新高峰期在30-45岁。有统计结果表明,全世界70%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都是35岁以下年轻人完成的。正因为青年阶段是科学探索的黄金时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同时,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打造一支强大的青年科技创新发展生力军,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青年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源源不断充实科技人才队伍。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39岁以下人群约占四分之三,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又如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通信技术、能源交通和生命科学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领域,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在或已经成为我国新兴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了人才“蓄水池”。

目前阻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一是青年科技创新教育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青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供给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我国青年对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实业界都没有形成系统、高效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特别是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管理,仍有些脱离社会实际需求。高校的科技情报、资料收集与获取、重大科学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方式上都还存在着彼此封闭、开放度不高的问题。高校青年科技人才政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学校办学特色缺乏协同性,政策衔接不够。不少高校的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呈现表面化,仅仅停留在开设一门创新教育课,举办几次创业比赛活动上,没有真正将创新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在教育考评制度上,存在着过于简单粗暴评分和追求标准化的弊端,削弱了鼓励差异化和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二是青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相对迟滞。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循环体系,尤其是高校青年人才,其创新型成果较难找到与其转化相匹配的资源,这就造成了很多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果经常只能停留在论文发表和实验室的实验环节,这种科技-产业匹配度低的体制机制,大大降低了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效能感。要打通科技-产业通道,使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工厂,青年科技人才和企业家要成为左邻右舍,做到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三是青年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有些高校行政化色彩浓厚,青年人才被动式科研、依附式科研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对于青年科技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低,尚未形成“尊重创新 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青年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和平台相对较少。

加快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一套新型的可持续的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要引导各类学校加强科技教育,鼓励青年创新型人才参与科技项目和实践活动。尤其是要引导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型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产业界、学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青年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同时,不断完善多元化的青年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破“五唯”弱化“帽子”功能,引导青年把人生目标追求定格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特别是对于从事基础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应提高稳定支持力度,尽量减少考核频次,为他们提供能够更加专注于科研的工作环境。

进一步畅通青年创新人才的成果转化渠道,助其从源头上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双向对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青年科技人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青年科研技术成果还封存在专利档案和实验室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青年学者强化技术与产业双向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青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持续增强对创新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壮大青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力量。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青年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可持续的资本投入。要通过壮大耐心资本,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政策引导,制定有效的科研创新激励政策向青年倾斜,为其提供更多的、新型的和可持续的科研平台和机会。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中,多给青年人才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参与提供产业创新能力的实践并从中得到充分历练。在科研资源配置方面,应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分类支持,确保处于科研生涯早期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获得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建立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效能感评价的制度化体系,合理化高校制度安排,构建青年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体系,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公平感知。要优先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包括科研设备、实验室资源等。建立合作网络,促进不同领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水平。

总之,加快培养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青年科技人才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创造更好条件。(金羊网 文/肖小平)

注:作者系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青年研究》常务副主编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