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重大关系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6-14 06:52
金羊网  作者:  2024-06-14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如何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栏目主持 李妹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致生产力跃迁的时代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如何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期“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羊城晚报邀请两位专家学者,一起深入解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重大关系。

羊城晚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核心的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该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关系?

刘小龙: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一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一方面,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积极主动变革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条件。

当今时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飞跃性升级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演化中的能级跃升,必然要求加快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与治理体系。

形成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载体、以人才资源为支撑的内在要求,着力破除原创性技术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拔尖创新人才不易冒出来等堵点卡点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为主基调的外部环境。

袁继红: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它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科学机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支撑。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积极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有利于激活新质生产力内蕴的社会生产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这进一步明确了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要以教育为根基、科技为引领、人才为关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制度变革,优化政策供给,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不断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产业体系的深度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羊城晚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如何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

袁继红:相对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但这绝非意味着传统生产力可以被忽视甚至放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循序渐进地改变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首先,新质生产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传统产业作为支撑。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后,能成为新兴产业甚至未来产业;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撑。如果缺乏传统产业的支撑和哺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缺少了现实基础。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无论是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并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将迅速主导市场,重塑产业和市场竞争格局,为生产力质态带来根本性改变,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刘小龙:产业变革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大力推动产业升级跃升,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发展变化通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螺旋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进程。由此看来,产业新旧变革并非简单的“新”“旧”对立或者取“新”去“旧”,而是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新”提“旧”,实现“新”“旧”互促,推动二者合理布局、相得益彰。

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符合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从“当下”到“未来”产业跃升的大趋势大潮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和重点任务。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科技革命催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孕育着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给所有国家和民族带来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无疑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超常规的思维,加大力度抢占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

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在创新的赛道上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新”“旧”产业融合发展。为此,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创新、集成的功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科技赋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实现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

羊城晚报: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该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

袁继红: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在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都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是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实践中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需要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源起科技革命,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从根本上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革命性突破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整体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具有快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两大功能,客观上带来效率变革,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正是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刘小龙: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我们要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及其实践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人才资源为支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这一“增量器”的关键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以新产业培育新动能,进而切实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是深刻认识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切实做到视人才为珍宝,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优秀人才来推动和实现。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创造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

三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在技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升级与更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强化科技赋能,科学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让产业链条更具价值和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四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绿色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化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发展方向,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更自觉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