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X8017次中欧班列从武汉吴家山站开出,前往德国杜伊斯堡。这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1万列,较去年提前19天,发送货物同比增长11%。满含活力的数据,激荡着中国经济向上拔节的澎湃动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份,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一路通,百业旺。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主骨架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连通了全国超过80%的县(市、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1万列、1404.7万辆、600万公里……数据传递向好信号,中国经济阔步前行,前景辽阔。
今年来,我国经济呈现诸多亮点,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呈现厚积薄发、持续向“暖”态势。民间投资潜力不断释放、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创新发展势头持续、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对外贸易持续回稳向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金融有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触摸中国经济脉搏,各地方各行各业追“新”逐“质”,跑出“上扬曲线”,迸发强劲向“新”力。创新高、人气旺、引擎足,观察中国经济,不仅要看“量”的积累,更要看“质”的跃迁。无处不在的创新动能,正是中国经济不断向上的根本内生动力。一个“新”字,映照中国经济“眼前一亮”的新特征。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孕育着刷新“眼球”的未来产业。比如,智能车载、半导体专用设备、集成电路制造等领域强劲增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地球村”里,世界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上中下游”密切衔接,彼此成就。中国经济向“新”出发,我国出口产品正在向“专精特新”发展,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受到海内外消费者喜爱,深耕细分领域,我国不仅成为人工智能等产品的重要出口国,也成为庞大的应用市场。深耕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生机勃发、日新月异,让世界共受益。
创新动力从哪里来?源自于持续不断的点滴革新与深度探索。中国经济追“新”逐“智”,离不开改革的动力释放。从全国上下以政策力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到全国开启“消费促进年”、大力推动“以旧换新”政策落地,一系列真招实策、“惠民礼包”拂“暖”消费市场;再到出台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安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有效投资,擦亮“投资中国”品牌,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固根本的建设项目“满弦”开工,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中国经济之“变”,既有“破”的魄力,更有“立”的担当。“中国号”经济航船破浪前行,不断驶向更宽水域,就是靠着改革迎难而上的,在勇于破冰、善于创新中拥抱机遇的。
抢抓机遇,需要快人一步的紧迫感。上半年“进度条”早已走满,当前正是下半年的开端。承上启下、乘势而上,尤需马不停蹄抓发展,更离不开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每一次改革的号角吹响,都预示着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与崭新起航。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唯有不满足,不懈怠,不停步,才能在革新向前中抢抓机遇,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因素累积增多。
各地应紧密围绕发展目标,坚决实施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部署,加速推进稳增长、强后劲、防风险等齐头并进,通过深化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与新兴动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增长路径。(金羊网 文/一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