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一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新”致远,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正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生态,提速未来产业,就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北京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新领域新赛道;辽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着力做大做强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2个优势产业集群……各地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向“新”发力。不论是接入浪潮云洲橡胶行业韧性供应链平台,数字化转型后半成品待料积压和资金日均占用额降低近100万元的华盛橡胶集团,还是开发出云端大脑机器人操作系统,突破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标准化等局限的上海达闼机器人5G智能工厂……实践充分证明,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将更好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到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近年来,我国加快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各行各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增量式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从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到同年5月全国40家高校院所启动为期3年的试点;从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到引导更多资本流入创新创业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充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山东宁津,当地引来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化合作,为产业发展“引活水、赋新能”;深圳市美团机器人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开展联合攻关,相关研究成果既收录于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也应用在企业的无人机研制和运营中……各地各部门着眼长远,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46.2万件,企业占比达74%;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随着“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一系列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主体将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迁移”到生产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向“新”而行,以“新”致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全局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一体化推进、全方位落实。让我们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起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金羊网 文/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