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任务尤为重要,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焕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为新征程上的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正本清源”中彰显“文化力量”,铸就“民族之魂”,让中国文化“浸润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今天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到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永续不绝、创化日新的精神密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是“源”,唯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发展的活力,国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古人云:“正本清源,本者自正,源者自清。”面对物质横流的世界,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实践充分结合,在“正本清源”中彰显“文化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奋进力量,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民群众涵养家国情怀,滋养民族精神根脉,坚守初心使命,铸就“民族之魂”。
在“守正创新”中展现“文化价值”,激发“民族活力”,让中国文化“大放异彩”。“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出新者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变则通,通则久”,再到“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变革思想和蓬勃的创造活力,让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历经跌宕而弥新,最终造就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这充分证明,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在“守正”中前行,在“尊古”中创新,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让思想碰撞出多彩的火花,让传统文化跨越了千百年的时光长河,在现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在“开放包容”中坚定“文化自信”,阐释“民族精神”,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从《易经》中的“厚德载物”,到《中庸》里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和趋势不可阻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在“开放包容”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和文化交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达到“美美与共”的目的。(金羊网 文/李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