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继续深入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观。邓小平的现代化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后期一些“左”的错误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较大影响。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一方面始终坚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他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并认为“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另一方面,邓小平也深切地知道,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时,还有36年的奋斗时间,但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来实现这个目标,满打满算也只有24年。更何况,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耽误了我们很多时间”,要在“短短的20多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确实非常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实事求是。
为此,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1979年1月,邓小平提出要“搞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东西”;同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两天后的3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3月30日,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在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的同时,也明确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为此,中国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开放中深化了对现代化的认识。如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期间,在参观日产汽车公司时感慨道:“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中国坚持学习借鉴但不照搬,积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拿来为我所用变成“中国式”的,从而加速形成一条“合乎中国实际、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发展道路。
统筹兼顾,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并抓
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邓小平对于现代化建设内容的认知并不是片面地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文明等各个领域。
邓小平从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入手,阐明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说,“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给社会主义作出了最完整的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邓小平也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立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还形象地提出“两手抓”的思想,如“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
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非常强调党对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和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对于坚持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性质,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我们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对于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邓小平明确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循序渐进,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对于什么时候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化战略目标问题,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首先,在目标设定上,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用“小康”来界定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不仅从定性目标上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界定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而且还为小康设定“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的量化标准。
其次,关于目标何时实现的问题,邓小平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采取渐进模式。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制定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步骤,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安排影响深远。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分为三步,形成了 “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重点突破,鼓励广东等地率先突破
邓小平认为,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在不平衡发展中实现平衡。一方面,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步实现,“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一些”,但这又不能让差距过大导致两极分化。
在实践中,为打破普遍落后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党中央作出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重大决策,期望广东摸索出经验“杀出一条血路来”。广东以试办经济特区为突破口,抓住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勇于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率先探索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验,形成了“全国看广东”的改革开放局面。凭借率先改革开放的优势,广东GDP总量从1989年开始就跃居全国第一(至今已延续35年)。在此基础上,1992年初,邓小平要求广东:“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他还特别叮嘱:“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显然,邓小平清楚地知道,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但“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先发展起来地区要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体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先发地区的广东,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总之,邓小平的现代化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关于现代化理论的认知,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路选择的维度看,邓小平的现代化观强调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现代化建设领域的维度看,邓小平的现代化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其他各方面内容;从目标达成的维度看,邓小平的现代化观强调分步走的战略安排;从推进方式的维度看,邓小平的现代化观强调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现代化观还蕴含鲜明的方法论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思想;循序渐进的目标达成方式;在不均衡中实现均衡的推进路径。(金羊网 文/邓智平)
(作者是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兼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