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优化普惠性补偿机制、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和建立跨区域调剂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耕地保护“三位一体”补偿激励机制。《意见》对原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进行了优化,扩大了补助范围,提高了补助标准,明确了补助对象,拓展了补助资金用途。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仓廪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粮安则天下安。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利用,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每一寸土地,取得了显著成效,耕地保护不断“粤”上新台阶,为丰盈大国粮仓做出了广东贡献。
守住耕地红线,优化普惠性补偿机制,用经济手段提高耕地保护意识。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可耕地面积并不多,为此我们国家划出18亿亩的土地红线。我国用世界8%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守住耕地红线,必须有措施和手段,自2025年起,广东省级对建立耕地保护普惠性补偿制度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给予经济补助。补助资金根据辖区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现状耕地面积下达,补助标准由之前的30元/亩·年提高至35元/亩·年。突出“奖优罚劣”导向,对于在上一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中全省排名后五名的,每市将扣减400万元补助;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年度考核被“一票否决”的,省级不予补助。通过“奖优罚劣”,建立良好的土地生态补偿机制,让大家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奖掖先进,激励后进,这对土地节约和保护无疑具有催化意义。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健全考核奖励机制,一级抓一级。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抓经济建设是这样,抓耕地保护亦然。各地领导干部的耕地保护意识如何,直接决定着耕地保护的成败。《意见》衔接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情况,以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最新要求,完善激励机制,并明确了奖励对象、奖励标准和奖励资金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管理要求。2025-2027年,省级每年安排4800万元资金和30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情况综合评价结果在全省排名前十且在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中无“一票否决”事项的地级以上市,分三档分别给予600万元、480万元、360万元的资金奖励以及450亩、300亩、15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目标分解,逐级落实,用考核手段为耕地保护系上“安全绳”,履职尽责,人人有份,对各级领导干部也是一种刚性要求和约束。
建立跨区域调剂机制,让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所谓的跨区域调剂机制,就是地区之间围绕着土地平衡开展的耕地保护协调活动。具体表现在:通过国家统筹跨省域购买水田规模指标落实“占补平衡”。自国家实施跨区域统筹以来,广东省按要求申请购买跨省域补充水田规模指标5.73万亩,涉及资金85.95亿元,在破解自身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难题的同时,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行动;通过耕地和水田指标交易,统筹省内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广东省重点在粤东西北开展垦造水田项目,通过全省统一的指标交易平台向珠三角地区出售水田指标1.78万亩,获得资金120.50亿元,助推当地乡村振兴;通过拆旧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和耕地保护。全省拆旧复垦交易4.21万亩,交易总额415.57亿元;使用跨省域流转增减挂指标6.40万亩,流转总金额350亿元;省域内调剂0.19万亩,流转总金额4.35亿元。一区富不算富,全省富才是富。通过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用先进带落后,让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对于走共同富裕道路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三位一体”综合施策,耕地保护“粤”上新台阶。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不但在经济体量上“走在前”,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也是频频打出惠民利好的“组合拳”。对于广东这样一个丘陵地带多的省份而言,保护好每一份耕地都至关重要。广东用“三位一体”统揽耕地保护全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推广和应用。(金羊网 文/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