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始,媒体融合在移动智媒浪潮中行至第二个十年,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涌现出不少标杆,但也仍有报纸、广电、网络媒体面临着与需求脱钩、谋发展滞后的各类问题。
比如,走不出转型思维桎梏。一些媒体从业者始终把“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挂在嘴边,但他们客观缺少对互联网行业的亲身体验、主观固守传统“精英主义”原则,实际并未真正理解什么是“用流量和效果说话”。认知之困犹如另一种“信息茧房”,使得一些媒体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从思想上便“作茧自缚”,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程度始终不高。
又如,识不破市场价值痛点。当下头部商业平台深谙营销之道,面对AIGC、微短剧传播风口时嗅觉灵敏,但部分主流媒体仅主攻以往擅长的传播类单一项目,花大价钱讲究融合矩阵,实质效果寥寥。纵观全国主流媒体行业,各家根植地域特征各有所长,但还未形成可规模复制、普适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链条化产品和项目,因此主导能力、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再被削弱,适配不上创新型商业节奏。
再如,摆不脱经验路径依赖。自内向外看,主流媒体从业者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但年轻新手缺少多元培训机会和晋升渠道,人才“青黄不接”现象普遍。媒体人队伍常常“抄近路”复制以往工作方式方法和内容生产传播模式,难以走出自我舒适圈,导致主流价值创新力后劲不足,与“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站在2024年这个新起点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其中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不少深意十足的新表述、新概念。“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便是广受媒体界讨论的一项。
媒体融合来到“下半场”,系统性变革迎来“起跑线”,可见改革永无止境,发展不能懈怠。随着内外环境巨变加速,这首深化改革进行曲“愈演愈烈”,作为主角,所有主流媒体必须“愈唱愈勇”。
破与立:治好机制之痛,集成资源之力。
习总书记指出:“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媒体深度融合效力不强的病因绝大多数在于打不破现下已与发展状况不平衡、不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将网下力量统筹至网上,将重点资源倾斜至网上,将业务人才聚集至网上,以网聚力才能又破又立。对内,媒体要“造力”支持新媒体业务市场化、项目制运作,遵循全媒体目标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外,还要善于“借力”打通资源壁垒,自上至下寻求背书合作机会,把可能的政务商务力量拢到一起打出“组合拳”。
稳与进:内容创新上行,产品布局下沉。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贺永祥指出:“变革内容经营协同机制、产品研发与产业运营机制,实现‘用户’即‘客户’、‘产品’即‘产业’。”让好内容向上,大力扶持“双效合一”导向的全案整合化精品;让好产品向下,渗透到政务系统和县域基层的细胞中优化“云服务”,把舆论“定音鼓”敲得更响。如“苏周到”App就走出了一条“内容即服务”、以“周到直播”重点驱动的升级道路,对亟待整合优化的主流媒体企业和客户端来说具有较强借鉴价值。
作与成:煽动技术翅膀,激活快速通道。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趋势的迫切需要;反过来看,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也是下一步推进变革的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在结合新闻传播规律加强技术探索实践方面具备专业前瞻性,近日湖南广电打造的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上线,让人再次看到数字传播赋能文博事业的无限可能。媒体要勇于在新闻及视听内容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的各环节多尝试运用AIGC、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或能一键解码通向未来的快速通道。
重构以机制改革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拓展兼具新闻与情感价值的中层策略,优化以数字技术为底座的底层逻辑,主流媒体唯有义无反顾摒弃旧模式、主动作为打开新格局,才能在以“统筹”“联动”“集成”为关键词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上一路高歌猛进。(文/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