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生态好不好、活力足不足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成效质效,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消除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给基层干部更多干事创业的空间,才能让基层干部走到群众中去,切实去解决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基层工作才能“大有所为、大有作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其中要求进一步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更好发挥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出实招、用狠劲、发硬功,推动基层减负不断从由治标向治本深化。
为何基层负担积重难返?为何形式主义“大行其道”?为何基层干部怨声载道?原因尽管错综复杂,但不科学的考核方式、“一刀切”督导形式是重要原因。严格把控指标体系准入门槛,从源头上进行规范,有针对性、分层级为基层减负,这样差异性的考核方式不失为基层减负工作的一剂良方。差异化的考核指标设置,不仅让考核和督导更有针对性,更具精准度,而且有效避免了基层干部面对“大一统”指标那样手忙脚乱、“惶惶不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然而现实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于机械“照搬转发”文件,习惯于“一骨碌粗”设置考核督导标准,忽视了被考核地方和部门的主责主业不同,属性方面的差异,让基层单位无所适从、苦不堪言,只能耗时耗力生拼硬凑材料以过关,这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做派让基层单位做了不少“无用功”,而不切实际的考核督导在很多地方和部门存在普遍性。
“”差异化考核”为基层减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顽固性、反复性的根源在于没有恪守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应该看到,中央为基层减负的态度是坚决的,时间是长远的,希望地方和部门能够切实领悟关于为基层减负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赋能基层发展考虑,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要甄别差异性、突出针对性、体现科学性,摒弃用“一把尺子”衡量性质属性不同的单位和基层的工作的方法,唯此,基层减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金羊网 文/樊树林)